望潮
台州市委市政府唯一官方新闻客户端
日前,由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团队创作的年代微短剧《一纸家书承风雨》正式上线。该片由台职院数媒专业施文豪、林丸塍、陈虹西、卢圣康等同学自编、自导、自演,联合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台州市气象服务中心共同推出。
剧情聚焦海岛两代人三十年台风防御主线,诠释坚守与传承,目前8集已在“抖音”app正式上线,后台播放量达5万次。那么,背后有哪些创作故事?途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来听听同学及老师的分享。


创作过程:
大陈岛上拍摄一周,有笑有泪
该片时间跨度大,团队参照历史资料,选择了1997年、2004年、2019年三个较有代表性的年代。2004 年 “云娜”台风登陆 ,童年陈小暑寻找1997 年父亲抗台殉职真相。2019 年子承父志成为气象专家,凭现代技术在“利奇马”台风前 6 小时精准预警,疏散群众,完成父亲未竟之业。影片借新旧气象站对比,结合“千里海塘”与亚太台风研究中心建设,揭示抗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致敬守护者。
施文豪担任导演,主导了从剧本创作、分镜设计到现场拍摄和后期剪辑的全过程,将两代人抗台的故事以细腻的情感和宏大的叙事呈现出来;林丸塍领衔主演,深入角色内心,用扎实的演技生动诠释了主人公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与蜕变;陈虹西担任本片副导演与剪辑,协助导演完成分镜细化与现场调度,保障拍摄顺利进行,在后期通过剪辑精准的节奏把控,将两代人的情感线紧密交织;卢圣康则负责拍摄与后期运营,通过精心设计镜头语言,为故事呈现奠定了坚实的视觉基础。
“我们8月中旬在大陈岛上拍摄了一周时间,天气不是暴晒就是下雨,包括涨潮时,演员还要下海在礁石上拍摄镜头,条件真的挺艰苦。”施文豪向记者分享了一些拍摄过程中的花絮,“好在团队氛围很好,如果有人突然灵光乍现了一个有创意的点子或台词,我们也会现场商讨后加进片子里,这个创作过程很有趣!最后整体都顺利完成了,并获得了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铜奖,这正是小伙伴们集思广益的成果。”

施文豪首次作为项目执行导演,经验还有所欠缺,当然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像一些‘名场面’,由于现场调度能力不足,没能百分百还原剧本画面。我平时在看一些导演相关的电影及书籍,积累经验精进自己。”
而负责拍摄的卢圣康也分享了一些小技巧。“比如拍摄暴雨涨潮的画面,那就需要用到长焦镜头去压缩空间;又如拍摄黄昏天光,至少得提前40分钟踩点、事先构图,才能确保拍到最美的光影画面。”

“团队拍摄了大量的镜头画面,字幕、配乐等粗剪大概花了一周时间。”负责后期剪辑的陈虹西说,剧集共有8集,她特别在每集末尾设置了剧情“钩子”,吸引观众继续往下看。又比如剧情时间跨度大,父亲回忆篇就特别运用了灰白色调去呈现,让观众能更好地过去与现在发生的事。
实践教学:
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一纸家书承风雨》正是台职院首届文化艺术项目《和合四季·台职梦》的其中一项成果。
自立项以来,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从资金、设备、场地、专业指导等多个层面为项目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我们选择微短剧作为项目成果形式,正是看中了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优势。通过微短剧,可以将台州和合文化、校园生活和专业特色等内容以生动有趣、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师生和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从而提升学校的影响力,打造具有时代特点和台州特色的校园文化IP。”台职院信息技术工程学院数媒专业主任、项目总导演何亮表示。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让学生在参与微短剧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和合文化的内涵,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在专业实践方面,每集微短剧都聚焦学校的一个专业,通过剧情展示专业特色和优势,让学生看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动力。此外,项目还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跨专业合作完成微短剧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该片拍摄时正值酷暑,同学们克服外在困难,取得了良好的拍摄效果和成绩。”何亮说,期待通过这样的文化艺术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编辑:谢雅婷
审核:徐颖骅
监制:梁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