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湾时评丨寒山不寒
望潮客户端评论员 黄保才
2025-09-28 23:15阅读

采访哲学教授,不经意间成了交流多于提问的对谈,在我恍如听了一堂课。读《杳杳寒山》是预习。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唐代隐逸诗人寒山笔下这条幽深山径,在何善蒙教授的这本新著中,化作一条连接古今中外的文化通道。这位千年前的诗人,一生坎坷曲折——经历两度科考失败、四次吏部落选、两次妻离子散,最终在寒石山隐居四十年,享年百岁有余。


从天台山走出的何善蒙,对老家“邻居”寒山的研究带有浓厚桑梓情结,以《杳杳寒山》完成了一场对故乡先贤的精神溯源。作为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台州市和合文化研究院院长,他多年来深耕寒山文化。本书不仅是一部寒山评传,更是一幅文明对话的画卷,勾勒出寒山诗韵从天台山走向世界的轨迹。



面对历史记载中稀有的寒山史料,何善蒙采取了一种诗意的考据方法。他以晚唐道士徐灵府搜集的《寒山诗集》(三百余首)为主线,结合碎片文献和民间传说,进行合理推测,将诗歌意象与历史脉络进行主观对接。


这种手法不是简单的传记写作,而是通过“以诗证史”的思路,构建寒山的精神世界。何善蒙评价寒山“似儒似道亦似佛,非儒非道亦非佛”,精准把握了寒山思想的杂糅特质。


寒山生于陕西咸阳地主家,年少展现才华,却仕途坎坷。在遭遇家庭变故和安史之乱后,他隐居天台山,先后尝试农耕、修道、学佛,但至死未接受剃度。这种复杂经历造就了寒山思想的独特性,也使其作品具有多元解读的可能。


何善蒙的研究揭示了寒山诗的跨文化魅力:宋元时期随禅宗传入日本,20世纪成为美国“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运动的精神食粮。


《杳杳寒山》不仅关注寒山诗的文学价值,更深入探讨了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和心灵关怀。


何善蒙认为,寒山的归隐不是逃避,而是基于对世事的透彻理解。寒山内心没有完全割舍这个世界,依然充满儒家入世的热情。这种“入世的隐逸”态度,与嬉皮士“寻找自我”而实际迷失自我形成鲜明对比。


寒山精神的核心是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对无休止掠夺自然的发展模式的反思,倡导与自然合一。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调节作用,鼓舞人们关注心灵和精神世界。


除了寒山个人的生平和诗学,《杳杳寒山》还呈现了和合文化的跨时空流变,展示和合文化如何从台州地域文化升华为全球文明对话的资源。



书中梳理了寒山诗在全球的传播历程:从1933年汉学家亨利·哈特的首次英译,到加里·施奈德等人“跨洋寻根”的文化之旅。这些诗人的“寻根”之旅,是寒山诗作为文化桥梁的例证,体现了对寒山精神的高度认同。


何善蒙指出,寒山诗所体现的精神自由、生态智慧与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密码,也是全球文明对话中宝贵的思想资源。他通过寒山研究,试图为现代人提供一种在繁忙喧嚣中重拾心灵自由与和合智慧的途径。



这种观点与台州作为“和合圣地”的城市定位相呼应。借助寒山这一媒介,何善蒙实现了地域文化的全球表达。台州本土的文化资源,由此获得与世界文明对话的资格与能力。


《杳杳寒山》的突出成就在于实现了学术深度与普及可读的平衡。书中既有关寒山生平、诗风、精神意涵的专业分析,也有对王安石、苏轼等历史人物追慕寒山的生动描写。作者考据与感悟的融合、优美的叙述语言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新著超越了他在2006年出版的《隐逸诗人——寒山传》,成为目前关于寒山最全面的评传,成为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具普及意义的佳作,为寒山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了范本。


寒山诗韵穿越千年,如今在全球化语境中焕新。《杳杳寒山》书中提到,美国诗人加里·施奈德等人远渡重洋的“寒山寻根”之旅,不啻是一场跨越文化的朝圣。何善蒙的学术努力,架起一座连接着本土与全球、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诗意的考据与乡愁的哲思,让千年寒山在当代重生。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这句透着隐士孤寂的寒山诗,在千年后,通过何善蒙的笔触,化作温暖无数心灵的火种。


寒山不寒。


相关阅读:

人物|何善蒙:问道寒山



编辑:黄莎莎

审核:戴歆娅

监制:卢纬波

总监制:林远锦


评论·6
网友_595916
来自浙江台州9月29日 10:06
寒山的生平故事比小说还精彩,何教授的叙述引人入胜。
潮友_B44XE9
来自浙江宁波9月29日 06:51
作为台州人,为寒山文化感到自豪,何教授的研究让家乡文化走向世界。
网友_664228
来自浙江台州9月29日 06:14
寒山诗韵跨越千年,依然能触动现代人的心灵。
网友_865513
来自浙江台州9月29日 02:23
何教授的书中提供了一种在忙碌中重拾心灵自由的途径。
潮友_BYF3K9
来自浙江台州9月29日 00:10
读完这本书,真想亲自去天台山走一走寒山当年的路。
查看更多神评论
我说两句…
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