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潮
台州市委市政府唯一官方新闻客户端
循着山魂海魄的馈赠,翻开台州餐桌的烟火长卷。这里,灶火映照匠人心迹,酒甑蒸腾岁月醉香;食材承载风土密码,味蕾铭记鲜甜印记。我们走进后厨的专注、渔市的喧嚣、酿坊的坚守、巷陌的传承,以笔为舟,探寻一城至味的文化根脉。每一道菜、每一口酒、每一种习惯、每一份坚守,都是共富路上的烟火温度,是非遗匠心的活态传承,更是台州奔向“世界美食之都”的坚定跫音,共同书写着这片山海孕育的舌尖史诗。
这幅烟火长卷之上,有一双年轻的手,以面团为墨,以匠心为笔,细腻地描摹着技艺传承与美食未来的新章。
在面团里揉出烹饪教育的未来
——记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西面点教师杨妍
傍晚七点,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西面点工艺专业实操教室灯火通明。台州(椒江)垦荒青年夜校学员围拢在操作台前,目光聚焦于一位身穿白色厨师服的年轻教师。只见她手指轻捏糯米皮,一捻一揉间,一颗圆润饱满的炊圆悄然成型。
“炊圆是台州人记忆里的味道,但每家每户的做法都不一样。”她一边演示台州特色小吃“炊圆”的制作,一边用平和而坚定的语调讲解要点,“有人喜欢馅料咸鲜,有人偏爱清淡健康,可以根据口味调整配方表上的材料。”
这位毕业于扬州大学烹饪营养与教育专业的00后教师杨妍,是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西面点工艺专业的中坚力量。被学员问及为什么这么喜欢做面点,她笑得格外甜暖:“因为面团是有生命的呀!你揉它、醒它、烤它,它就会用香气回应你。”
如今,她已然是学生和夜校学员口中的“面团魔术师”。在她的魔法下,寻常的面团,被揉进了风土的滋味,被赋予了美学的形态,更被注入了教育的温度。
寻味之旅:从指尖技艺到文化传承
杨妍与面点的缘分,始于童年厨房里外婆手中的面团。“小时候觉得外婆像魔术师,面粉和水在她手里能变出包子、饺子、面条。”她笑着说,“现在我才明白,那不仅是手艺,更是情感的传递。”
在她眼中,面点制作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生活记忆与地域文化的载体。从扬州三丁包到台州炊圆,从法式可颂到中式酥点,从日常主食到非遗巧果,她总能在面粉与水的交融中,触摸到一方风土的脉络。
大学期间,她系统学习中西面点工艺,深耕饮食文化、餐饮美学等课程,参与食品雕刻、烹饪工艺美术等实践,在全国高校面点创意大赛、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面点组、中国青年名厨技能大赛等赛事中屡获金奖、“特金奖”等高荣誉,更在FHC中国国际烹饪艺术比赛等平台上斩获佳绩。
这些奖项背后,是她对技艺的痴迷与坚持。但她却道:“比赛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验证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烹饪的本质。”
双面课堂:亦师亦友的育人智慧
在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教室里,杨妍的课堂总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她示范时动作如行云流水,讲解时逻辑清晰明了,甚至能一眼看出学生揉面时手腕角度的细微偏差。
“烹饪是科学,也是艺术。”她常对学生说,“差一克盐、多一秒发酵,风味就会改变。”这种严谨源于她对职业的敬畏。私下活泼俏皮的杨妍,一站上讲台便自然流露出师者的沉稳。她将这种“双面性”视为教学智慧:“学生需要先敬畏知识,才能投入学习和钻研创造。”
在日常教学中,面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她摸索出分层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她从和面、发酵开始耐心示范,反复强调操作核心;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她则引导他们探讨馅料创新和风味搭配的更多可能,鼓励他们在造型上大胆突破。
在青年夜校里,她的课堂汇聚了来自各行各业的烹饪爱好者,有怀揣开店梦想的上班族,有想为孩子制作健康餐点的母亲,也有享受生活雅趣的退休教师。她说:“夜校学员都带着各自的生活故事走进厨房,他们从生活经验中提出的问题,比如如何改良配方以适应家人口味,常常能碰撞出我意想不到的教学灵感。”
知行合一:在游学中拓宽教育边界
在很多人看来,大学教师的寒暑假或许是休憩的时光,但对杨妍而言,这却是沉浸式研修的黄金期。去年暑假,她的行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先赴苏州,潜心钻研法式可颂的起酥工艺与层叠美学;再往潮汕,深入老字号工坊,系统学习粿品制作的非遗技艺与文化内涵;后又转至湖北,探访传统蒸菜与现代面点创意融合的实践路径;还多次参加四川旅游学院创意面点培训、东莞高训中心糖艺课程等专业进修。
“走出去,才能把鲜活的经验带回来。”她的手机相册不仅记录了各地特色面点的形态细节,更写满了工艺笔记:“上海那家网红面包店的可颂之所以层次分明,关键在于对面团温度的分段控制;而潮汕老师傅坚持用竹编蒸笼,是因为蒸气循环的方式会影响粿品的口感与竹香的渗透。”
这些一线观察迅速转化为课堂养分。她引入苏州温度控制法的实操对比,指导学生复刻潮汕粿品时鼓励加入台州本土食材进行创新演绎……“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搬运工,更要成为连接课堂与行业的桥梁。”她这样定义自己的角色。
青春赋能:助力“美食之都”的职教新锐
在台州申创“世界美食之都”的征程中,职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新荣记学院的骨干教师,杨妍以其年轻的视角、丰富的学识与扎实的技能,积极投身烹饪专业建设,致力于培养既懂技艺又懂文化的新一代厨师,为申创工作增添一抹亮色。
杨妍老师作品:提褶鲜肉包
作品:面塑-龙跃云津
作品:鲍鱼酥
作品:国潮花酥
作品:芹黄烧卖+净素糯米烧卖
作品:海盐卷+焦香热狗棒
扬州申创“世界美食之都”时,杨妍虽未亲历,却从师长口中听过那段激情岁月。从扬州大学烹饪专业毕业的她对两地美食文化有着独特理解。“餐饮教育体系化是关键。扬州餐饮教育的体系化、产教融合的深度,都是台州可以借鉴的。”她认为,对于台州美食,既要品其味,更要解其道,更是致力于探寻美味背后的烹饪科学逻辑与地域文化基因,并将这些深刻理解融入教学与传播之中。
她带领学生研究台州特色食材,开发如“海苔饼”等非遗点心的现代课程;在实训中融入食物科学、餐饮美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引导学生研究“桔红糕”等传统点心的现代改良方案,“老味道不能丢,但可以更符合年轻人口感”;她还曾指导抖音非遗美食达人“南翔”制作醒狮酥、龙纹琉璃砖等作品,相关视频获全网数百万点赞,同时把这些非遗面点技法引入课堂,让学生看见“手艺也能潮起来”。
夜色深沉,青年夜校灯火渐熄,杨妍整理着操作台。她习惯在课后将工具彻底清洗消毒归位,并将教学要点与反思记录备案,为下一次课做足准备。
这个年轻的师者,正在一方面团中揉捏出烹饪教育的未来图景——对她而言,真正的传承并非墨守成规,而是以当代语言重新诠释传统,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将来,我的学生中或许有人成为米其林厨师,有人经营起社区面包坊,也有人只是为家人精心准备一餐晚饭。”她轻声说道,“但无论他们走向何方,都会铭记:烹饪不止于技,更是心与心的联结,是文化流淌的脉搏。”
面团在时光中静静呼吸,时代在舌尖上不断变迁。而厨房中那束不灭的薪火,正由这双年轻而温暖的手,郑重地接过、守护,并传递向更远的未来。
编辑:喻泱
审核:章震宇
监制:苏洪涛
总监制: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