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才专访|何善蒙:今天,你寒山了吗?
2025-09-28 11:49阅读
DeepSeek新闻快读点击展开


天台千年前的隐逸诗人

缘何跨越山海

被美国嬉皮士奉为宗师?


一个名字

为何在世界各地

有着迥然不同的解释和演绎?


寒石山脚下走出的少年

如何与这位走进寒石山的先贤

隔空相望?


打捞一个失败者的故事

还原一个普通人的面貌

今日谈寒山

是否能照见你我心中的困惑?


本期《保才专访》

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总编辑、高级记者黄保才

对话

浙江大学教授、台州市和合文化研究院院长

何善蒙


人物名片

0831和合讲坛 - 31 八月 2025 - 09-32-48 上午.mp4_snapshot_00.07.43.000.jpg

何善蒙,1977年出生,台州天台人,2005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5进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台州市和合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阳明学研究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中国民间宗教的相关研究,著有《先秦诸子导读》《魏晋情论》《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意蕴研究》《和合文化十讲》《荒野寒山》等。今年8月,其新作《杳杳寒山》出版,以唐代天台隐逸诗人寒山的诗歌与人生为引线,探究和合文化及天台山文化中的深刻内涵。

20250818e2b21aba0c124ed8b65a6df9a6321d30_202508181758504562rId4image1.png

《杳杳寒山》封面



“你‘寒山’了吗?”



寒山,是地名、人名,而何善蒙的主题讲座以今天你寒山了吗为名,将寒山变成了动词。这句略带潮流感的提问,藏着何善蒙的思考:如何将古老的文化精神,观照并作用于当下?


何善蒙是土生土长的天台人,从小生活在寒山脚下,这份乡土情缘,让他对寒山的探索多了一份使命感。


在他的新作《杳杳寒山》中,寒山不仅仅是那个古老传说里的仙人僧人,而是一个“真诚生活过的人”。透过寒山的诗句,何善蒙试图穿过历史的迷雾,拨开神话的表象,找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寒山:他曾像无数读书人一样为功名奔走,也曾问道求仙,在经历世俗的失败与病痛的磨砺后,最终在天台的山水间找到了内心的安宁与解脱 。


在何善蒙看来,正是这份普通人的挣扎与求索,才让寒山的精神具有了穿越时空、引人共鸣的力量。


“寒山是谁?”



寒山究竟是什么人?


在中国,他是和合二仙之一;在日本,他是禅宗高僧;在大洋彼岸,他成了美国“垮掉一代”反叛主流文化的精神图腾;在欧洲,他又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都在根据自身的需求,不断地重构着寒山的形象 。


何善蒙研究寒山的形象变迁,也追寻寒山的灵魂真相。在他的书中,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笔下的寒山,不是寒山的全部,而人们固有印象里的那个放浪形骸的诗僧,依然无法全面地概括这个以山为名的隐士。他更从那些遗留的诗句里,看到了寒山作为古代读书人的本征,发现了他关注民生疾苦的忧患意识和文以载道的追求。


在何善蒙眼里,寒山是复杂的。但也正因他作为一个的复杂性,才让他的魅力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发酵,历久弥新。


“寒山教会了我们什么?”



寒山的行为,与当下年轻人口中的躺平,是一回事吗?


何善蒙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他认为,寒山的“隐”,并非消极的放弃,而是在经历了种种求索与挫败后,选择回归内在平静的生活方式 。


事实上,寒山对于生活,始终是主动的。


何善蒙认为,这正是寒山能够给予当代人的重要启示。在喧嚣和内卷的时代,人们更需要一种“转身面向自己”的勇气 。


何善蒙说,“今天你寒山了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在提醒人们“时刻记得回望自己”。而这种向内的审视,也是和合文化蕴藏的精神内核之一——唯有达成个人与自我的和谐,才能一步一步走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大和谐。


采访手记·

诗意考据让寒山重生

采访哲学教授,同事说你们简直在对话,我感觉上了一堂课,读《杳杳寒山》是预习。


在浙大教授何善蒙这本新著中,“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唐代诗人寒山笔下的幽深小径,俨然化作一条连接古今中外的文化通道。这位从天台走出的学者,以故乡先贤寒山为研究对象,完成了一场精彩的精神溯源。


面对史料稀少的困境,何善蒙采取诗意考据方法,以寒山三百余首诗为主线,结合碎片文献进行合理推测。他精准把握了寒山“似儒似道亦似佛,非儒非道亦非佛”的杂糅特质,还原了这位隐逸诗人的精神世界。


何善蒙的研究浸润着深厚的故乡情怀。他揭示出寒山的归隐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入世的隐逸”,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与心灵关怀,为现代人提供了重拾心灵自由的途径。


《杳杳寒山》更展现了和合文化的全球共鸣。从台州地域文化出发,寒山诗韵跨越千年,成为全球文明对话的资源。何善蒙梳理了寒山诗从1933年首次英译,到成为美国“垮掉的一代”精神食粮的传播历程,实现了地域文化的全球表达。


这本书成功平衡了学术深度与普及可读,既有专业分析,又有生动叙述。何善蒙通过寒山这一媒介,让台州本土文化融入世界文明对话,使千年寒山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这透着孤寂的寒山诗句,通过何善蒙的笔触,变成温暖无数现代心灵的文化火种。诗意的考据让千年寒山在当代重生,寒山不寒,因其智慧正照亮这个喧嚣时代的迷途。


编导:陶子骞

摄像:方申玺 陶子骞

剪辑:方申玺 陶子骞

视频:廖坚智

编辑:陶子骞

审核:郭颖

监制:牟毅

总监制:黄保才 林远锦

评论·7
网友*6
来自浙江杭州10月13日 09:12
寒山成为'垮掉的一代'的偶像,这种文化碰撞太有趣了。
网友_259025
来自浙江台州9月29日 09:49
何教授将'寒山'动词化的解读很有创意,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
网友_297742
来自浙江台州9月28日 12:55
寒山诗中体现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对当今生态保护很有启示。
细心的网友
来自浙江省9月28日 12:35
读完这篇文章,很想去天台寒山脚下感受那份宁静。
网友_298114
来自浙江台州9月28日 12:28
何教授对寒山精神的分析深入浅出,让我对和合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查看更多神评论
推荐专题

重磅原创

保才专访

我说两句…
3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