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潮
台州市委市政府唯一官方新闻客户端
8月15日至16日,央视七夕晚会中的“巧食记”在塔后书院录制,并将于七夕当晚(8月29日)播出。天台哪些美食将要亮相央视呢?一起来先睹为快!
接到巧食制作要求后,天台县经信商务局、县餐饮行业协会等单位,立即根据央视摄制组的要求,制定详细制作方案、确定核心巧食品种、挖掘食物的故事与文化、设计视觉呈现效果等,确保让天台独具魅力的七夕巧食文化在全国观众面前精彩绽放。
追随着央视的镜头
天台深藏不露的美食图鉴被徐徐展开
从《中国美食大会》到《会唱歌的院子》
一道道承载千年烟火气的巧食
惊艳亮相
让全国观众见识了天台人“舌尖”上的智慧
一起来看下
央视七夕晚会在拍摄展示过程中
出现的天台小吃吧
↓↓↓
饺饼筒
济公巧思化作千年和合味
这道省级非遗美食形似金筒,内藏乾坤——肉片、猪肝、蛋皮等十余种馅料依古法“五虎擒羊”之序层层铺展,卷筒煎烤后外酥里嫩。
相传南宋时,国清寺的济公见斋菜剩余,首创用面皮裹菜之法,既惜福又美味。如今每逢佳节,天台人必以饺饼筒祭祖待客,其制作技艺更入选杭州亚运会暖场节目。
糊拉汰
30秒薄饼考验巧手持家之道
“妈,你的糊拉汰真香!”《麦香》剧中一句台词揭开天台独特食俗。新媳妇进门首日,婆婆常令其制作糊拉汰:麦粉糊在热锅上轻巧一拖,30秒成薄饼,撒上土豆丝或南瓜丝,脆香扑鼻。
成败全在毫厘间:粉浆稠薄、火候强弱若失分寸,便从“薄如蝉翼”沦为“一塌糊涂”。早年天台巧手姑娘凭此技证贤惠,而今央视镜头记录的手艺,已成非遗传承的活态密码。
火烧饼
火钳声中唤醒乡愁
土陶老炉燃起熊熊火光,300℃高温的炉壁上,细葱肥肉馅的面团渐渐鼓起。《会唱歌的院子》镜头中,嘉宾们在咬下酥脆饼皮时瞬间惊呼:“小小一个竟这么香!”
这形似蟹壳的宝贝,曾是小巷里“火钳嚓嚓声”指引的美味坐标。巧手坚守古法:拌油酥、控温度、贴炉壁,让百年老味在新时代飘得更远。
天台人待客的最高礼遇,当属肉丸糊麦饼。直径25厘米的圆饼裹着精肉馅,需用三支筷子撕食——左手一筷压饼,右手双筷轻扯。暗含“饼喻山河、筷代三国”的古老隐喻,诉说百姓对和平的祈愿。
麦饼,是天台人餐桌上永恒的主角。从豆腐麦饼到苔菜麦饼,朴素面团里包裹着山海馈赠,更包裹着天台人“粉食为天”的生活美学。
天台水晶蛋糕
一口软糯,千年传承
在浙江台州,晶莹如玉的水晶蛋糕是宴席的“贵族点心”。仅用糯米粉、鸡蛋、白糖三样原料,以黄金的比例手工搅打数千次,蒸出黄金般的润泽。
“打蛋功夫决定成败”,手腕翻飞间,蛋液泛起绵密泡沫。蒸熟后的糕体冷吃最佳,入口香、软、甜三重奏在舌尖交融。这道曾获香港美食博览会金奖的“糯米蒸糕”,至今仍是天台人婚宴上“蒸蒸日上”的吉祥象征。
天台糕粘
粗粮细作的暖心味
糯米粉搓成劲道而松散的面团,在饭蒸里摊上一层面团一层红糖,面团顶层撒上芝麻、葡萄干等,刚出笼的糕粘软糯,咬一口吃出了台州的“糯叽叽”。更是唤醒无数人童年记忆的“幸福密码”。
松花麻糍
木槌捶打的非遗魂
在天台,松花粉的清香漫过青石板。将蒸透的东北长糯米捣打成油光发亮的团子然后在温度与速度的精准把控,造就了糯而不粘的玄机。裹上养胃的松花粉、增香的板栗粉,卷成麻糍。
蒸屉揭开的刹那,糯米香漫过时光。皆以最朴素的糯米为纸,匠心作笔,书写着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期许。古法手艺在镜头里重生,而镜头之外,那份等待传承的糯香记忆,仍在烟火人间静静绵延。
来源:神秀天台
编辑:陈静
审核:管勤亚
监制:王奔
总监制:李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