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潮快评丨“在地性”建筑的诗意重生
望潮客户端评论员 黄保才
2025-01-30 23:20阅读

黄岩石窟,从南北朝起,一代又一代先人馈赠的千年采石遗迹,今天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碰撞,擦出怎样令人惊叹的火花?


图片


春节前夕,有幸与著名建筑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甜甜,在现场进行一次关于建筑与文化、自然的对话,学到了许多,也触发了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化的思索。


0ee479db1e07bb7b5a14ca27db207802_3163987280529455_e=1737955429020&token=C56BCB8171DF0630072CBC4801460DBD.png

徐甜甜


踏入黄岩石窟,犹如穿越时空,千年采石痕迹,静静诉说着光阴的故事。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帧岩壁、每一处洞窟,都承载着当地先民的智慧与生活。在徐甜甜看来,黄岩石窟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生动例证。“这些人工开凿的痕迹,是无数采石者用斧凿写下的日记。”她拒绝用现代材料覆盖岩壁的“伤疤”,反而通过挑空的钢架结构,让阳光顺着头顶的裂缝倾泻而下,在斑驳的岩面上投射出流动的光影剧场。“建筑师的职责,不是创造新景观,而是让土地的记忆自然生长。”


徐甜甜认为建筑应该由“文脉”与“功能”出发,反对建筑师本人风格强加于建筑,注重挖掘每个建筑独立的气质,以表达其在地性、内在性。这从她的众多优秀作品和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看来,都是相当务实和有远见的。从小受家乡福建江莆田古建氛围的熏染、有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专业本科、哈佛大学硕士经历的修炼,使得这位名动京城的女建筑师,理念超前,眼光独到,传统与现代巧妙糅合一身而熠熠生辉。


图片


过去,人们为了生存从山中开采石头;如今,徐甜甜用一种新的方式回馈这片土地,让被遗弃的石窟诗意重生、活力绽放。


采用“建筑针灸”式最小干预方式,是改造黄岩石窟的核心。她解释,这种方式就像中医针灸,通过精准、微小的介入,激发整体的活力。在改造中,她和她的设计团队避免了大规模的拆除与重建,而是尊重每一个洞窟的原始形态,“因窟制宜”,为这些古老空间赋予新的功能。“古采石场因开采石材而诞生空洞,我们再用‘虚空’回应‘虚空’——这是对场所精神的当代转译。”


图片


设计理念的“在地性”体现在对当地自然的尊重。徐甜甜表示,自然环境始终是她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黄岩石窟的独特地形和空间结构,为她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对沉醉于艺术领地的创作者来说,做难的事才有意义。她希望通过这次改造,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不应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在黄岩石窟,我们可以看到自然与建筑的界限变得模糊,洞窟的自然通风和采光被充分利用,减少了对人工能源的依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增设的照明系统,既保证了游客的安全,又通过灯光的合理布置,展现出石窟独特的纹理和结构之美。


“在地性”还体现在对当地文化的接纳。徐甜甜的设计理念,一以贯之地注重建筑与社会的互动,她期待石窟经改造后,能够成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黄岩的历史文化,促进地方发展。“在地性不是符号堆砌,是空间与生活的共生”,这里将常态化举办艺术展览、音乐会等,让古老石窟成为现代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名的黄岩蜜橘芳香与岩石矿物气息,都在这里交融。将历史遗迹转化成公共文化空间,为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提供舞台,是一个有益尝试,也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图片


事实上,在石窟保护与创新关系上,徐甜甜独运匠心,实现微妙的平衡。她秉持“好的建筑应该像植物一样,允许风雨、微生物甚至游客的触摸参与‘二次创作’”这一理念,让时间继续雕刻建筑,前提是所有元素都纳入美学考量。还有,她认为,建筑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成为文化实践的容器,而不仅是凝固的展品。一个石窟剧场,利用采石形成的天然穹顶声学效应,开展越剧、乱弹等当地戏剧演出,非遗唱腔回荡在岩壁间,与穿越时空的先人采石斧凿声引发共鸣,那简直是无与伦比的绝响。


“最好的设计,是让土地自己写诗。”徐甜甜说。是的,她只是用现代技法捆扎历史,让文化的甘甜自然流出。



延伸阅读

黄岩石窟总设计师徐甜甜:让设计融进生活的肌理


编辑:李奔

审核:黄莎莎

监制:李明锦

总监制:黄保才

评论·1
潮友_BVJJY9
来自广东佛山1月31日 09:20
我也很喜欢
查看更多神评论
推荐专题

望潮快评

我说两句…
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