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石窟总设计师徐甜甜:让设计融进生活的肌理
望潮客户端记者 陈赛
2025-01-30 23:11阅读
DeepSeek新闻快读点击展开

徐甜甜,福建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DnA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与主持建筑师,黄岩石窟改造项目总设计师。


这段时间以来,黄岩石窟人气爆棚,成了不少市民的假期首选打卡地。巨大神奇的天然岩画、错落有致的人工洞穴、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艺术氛围……这座曾被岁月尘封的废弃矿场,以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新坐标。



其实,在黄岩石窟还未正式重启前,就已经在社交媒体上火出圈。为何这座千年古迹的“焕新重生”会如此受关注?


“这座石窟承载着黄岩人的记忆和情感,凝结着当地人的精神风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甜甜是黄岩石窟此次“华丽变身”的总设计师,“我们用最小化的干预,最大化展现石窟原汁原味的特色,唤醒当地群众的那段记忆。”


震撼:“一眼千年”的魅力

2022年,经徐甜甜团队设计改造后的缙云岩宕爆火出圈,随之而来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众多采石遗迹的改造邀请,其中就有黄岩石窟。


“其实一开始我是犹豫的,因为我们团队在实践过程中一直都在开辟新赛道,不想做重复的事情。”徐甜甜回忆道,“但当我和我的团队走进黄岩石窟后,气势恢弘的空间、厚重的历史脉络,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我们的想法也就此改变。”


一个经千年开采后形成的大型洞窟空间,错综复杂,改造它,复杂度和难度不言而喻。但也正因为这极大的挑战性,对徐甜甜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



如何用更经济的方式、花费更少的时间,以最小的改动让曾经的废弃石矿焕发新生?为最大限度还原这座石窟自身的禀赋和特点,徐甜甜一趟又一趟地往黄岩跑,设计思路和设计手法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优化,最终她和团队决定:尊重石窟特点,顺从其文脉,让记忆中的历史和文化活起来。


“最大化去表达石窟的特点,其前提一定要对石窟足够熟悉。”徐甜甜说,为摸清石窟的特性,几乎每趟来黄岩,徐甜甜都要把石窟里里外外走个十来趟,扫描出来的模型甚至吃饭时都在反复研究,“现在我脑海里能清晰地记着石窟里的每一处空间。”


基于详实的实地调研考察,徐甜甜和她的团队开始着手“活化”黄岩人自己的那段记忆。他们依据洞窟的形态和特性,通过加固与活化利用的方式,对石窟群落展开保护性生态修复设计,精心打造出风格各异的城市客厅、文娱休闲、主题餐厅三个洞窟,既保留了石窟的历史韵味,又赋予其现代生活的烟火气息。


“回想起来,每一次的台州之旅都是一段幸福的旅程。”徐甜甜说,“这里不仅有黄岩石窟这样璀璨的文化历史,还有各式各样的台州美食,很甜很美味。”


唤醒:“建筑针灸”式激活

如今的黄岩石窟,已化身为一座熠熠生辉的文化艺术殿堂,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


置身其中,你可以从无声的“石头语言”中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变迁,品读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同时,你也可以在这座城市文化综合体里,沉浸式感受现代艺术氛围。


“这座千年形成的石窟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的任务就是最小化干预、最大化去展现它的特点。”徐甜甜认为,每个建筑都是当地生活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是当地自身的标识,“不管是新建还是再利用,都要因地制宜,反映当地特有的历史文脉。”



因此,在徐甜甜的众多作品,都贯穿着“最小干预、建筑针灸”的理念。


针灸,这一来源于中国传统中医的概念,是指通过针刺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而一座座建筑作品,恰如为建筑注入新生机的“神奇疗法”,让历史与现代得到和谐统一的展现。


在黄岩石窟的改造中也能看到“针灸”的痕迹:比如洞窟内墙上的巨型壁画,就是石窟原有的地质条件,通过照明设计,向游客呈现原汁原味的“黄岩”,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众多空间里的镂空栏杆,采用的是石窟里原先采石剩下的石料废料……


“建筑针灸,就是通过最小干预,把存量资源最优化最大化地表现出来。”徐甜甜说,“作为建筑师,我们就要对当地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更深刻地去理解当地资源的潜力,努力激活建筑成为这个地方自身的标识,从而综合带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整体的发展。”


守护:寻根探源续文脉

在徐甜甜看来,建筑针灸是一种尊重地方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创新发展策略。


2014年,徐甜甜开始到松阳参与当地的乡村建设。“这八年的乡村实践系列,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徐甜甜说,“这段经历让我真正意义上了解乡村,培养起我对中国乡村的认识。”


那八年来,徐甜甜跑遍了松阳上百个村庄,在充分熟悉当地的文化和生活肌理的基础上,通过小量干预、微改造、精提升,重塑了当地乡村的身份标识,带动乡村整体发展。


竹林剧场、红糖工坊、独山驿站、大木山茶室……在松阳,越来越多的乡村建筑在徐甜甜的手下,焕新成为积极的、有地方情感关联的、新型的乡村空间。


如今,徐甜甜正在为更多的历史文化建筑做“针灸”。“我们正在做福建土楼的活化利用课题。”她介绍道,在福建漳州有数千座土楼,大部分需要修缮或是处于荒废的状态,“我们希望用活化利用的方式,把不同形态的土楼再利用起来,让它们变成新的公共空间,重新参与到当地人的当代生活中。”



眼下,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当下的一种热潮。那乡村建筑艺术如何能更富有时代性,走得更远?徐甜甜有自己的看法。


“做乡村建筑需要克制,建筑师在做建筑实践时一定也要是一个文化寻根的过程。”徐甜甜说,“我们在其中所做的干预,一定要基于社会建设的真正需求,同时要理解尊重历史文脉,最终呈现的作品也是能融入当地原有的生活肌理之中。我想,这样的作品才是最打动人的。”


延伸阅读

望潮快评丨“在地性”建筑的诗意重生


编辑:陈赛

审核:庞晓栋

监制:林学富

我说两句…
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