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内蒙古的大漠和人生的旷野
他在家乡找到率性的快乐
兴善门下 一老一少 放声歌唱
年逾古稀的他
如何爆火成为人气“网红”?
从广东到临海
从孤独歌者到老少组合
驻唱小哥在紫阳街收获了什么?
音乐无视距离 填平代沟
真挚而自由的灵魂
总会在这座千年古城的烟火气中
相遇
本期保才专访
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总编辑、高级记者黄保才
对话临海“唱歌大爷”詹才泰和他的乐队
詹才泰,1949年出生,临海人,因在临海台州府城墙兴善门下唱歌而走红网络。凭借着深情而富有感染力的歌声,这位76岁的紫阳街原住民收获了超2.8亿的线上阅读量和5.2万余次的讨论互动,被媒体广泛关注与报道。
夕阳西斜,人群开始在兴善门下聚集。
紫阳街驻唱小哥朱志清扫拨吉他,音乐响起,76岁的詹才泰拿起话筒,用已经老去的嗓子开始吟唱。唱的是罗大佑的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距离罗大佑第一次发布这首单曲,已经过去了43年。而这首歌第一次唱响的1982年,33岁的詹才泰刚刚离开待了十年的内蒙古沙漠,回到家乡临海。他比1954年出生的罗大佑还要大上5岁,与新中国同龄。
有人说,《童年》不是写给儿童的,是写给回忆的。詹才泰的歌声里就有着穿越时光的力量,低沉、醇厚的声线,对于技巧不甚在意,却蕴含触及每个平凡人内心的故事感。
伴随着歌曲轻快的节奏和老人不大符合年纪的肢体语言,拥挤在城门下的人们开始摇摆,气氛开始热烈,仿佛大家正共同奔赴一场音乐节。
这就是詹才泰和朱志清的墙根舞台。一老一少,没有太专业的设备,一把吉他、一个音箱,以及大伙儿自发用手机亮起的灯光,却成为近年来临海古城夜晚最靓丽的风景之一。
在朱志清从广东跋涉千里来到临海之前,詹才泰下过乡当过知青,经历棉纺厂改制,又自己开起饭店,过着不算太好也不差的平凡人生。几次不经意,他在收音机里,在广场的舞曲中,听到那么些歌曲,收获那么些慰藉。逐渐,歌唱成了詹才泰生命中的一大热爱。
这份热爱一直持续到他遇到小朱的那一天。两个相差四十多岁却同样喜欢音乐的灵魂,在古城的街头相遇,从此,故事的“主角团”,踏上了新的旅程。
图片由AI生成
朱志清不算太擅言词,许多时候,他更喜欢随手拨两声琴弦。平日里,他跟詹才泰之间的语言交流也不频繁。
一开始,朱志清在城门口弹唱,詹才泰是观众,唱到歌曲的精彩处,大爷会和上几句。到后来,一起唱,大爷还会在一旁打鼓。没有刻意宣布,默契到了,两个人就是乐队了。
朱志清话少,不提的,詹才泰从来不问。詹才泰有自己的日子,朱志清有自己的工作,两人保持着各自最舒服的节奏。在旁人看来,两人间的相处,甚至称得上拘谨。
沟通大多还是跟音乐有关。两人都喜欢老歌,詹才泰有的是朱志清没怎么了解过的老歌,每每分享给年轻人。而朱志清则会分享一些新的流行音乐给詹才泰。詹才泰觉得好听,就自己回去边听边学,学会了,又跑去找朱志清,伴着吉他唱上一番。
而当夜幕降临,他们坐在石头墙旁,被音乐和人群环绕。这一刻,他们才会变得热烈起来,用他们的歌声“点燃”这座“墙根舞台”。
“君子之交淡如水。”对于这样的相处模式,詹才泰说。
“音乐才是重点。”朱志清也说。
但朱志清一直记得詹才泰给他带的一盒糟羹,是詹才泰自己家里做的,到手时还热气腾腾。那天是正月十四。
朱志清还是不太会讲,只说觉得好吃。但那以后,他三天两头在直播间推荐临海的糟羹,“这么好吃的东西,大家有机会应该尝尝”。
来到临海第五年了,在朱志清看来,这座温暖的古城容得下他。
“不走了,打算把家安这了。”抱着吉他的小朱笑着说。
图片由AI生成
詹才泰是紫阳街的原住民,12岁开始就住在这里。如今的紫阳街,跟他少时印象里的,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紫阳街修旧如旧,大致还是那个样子。陌生则是因为环境面貌更好了,各种小店开张,业态丰富,街面装饰也远胜从前,走在街上,赏心悦目,文化气息浓厚。
在詹才泰看来,自己成为“网红”,跟如今古城的焕新关系密切。
“如果没有现在的人流和氛围,我这一把年纪在那唱歌,怕是要被人当成疯子喽。”詹才泰笑道。
但现在,在一座5A级景区的古城门口,一个热情奔放的老人和一个稍显安静的青年,一起唱着那些关于人生的歌曲,这成了景区的一张独特而浪漫的“名片”。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可以从歌声中听到这座古城的气质,从中感受到临海的开放、包容和沉淀。
詹才泰对于流量倒并不在意,他说自己就是“穷开心”,到了这个年龄,高兴最重要,年轻的心态最重要。
“观众也不是来看我唱歌唱得多好,你说是吧?”早已过了古稀的阿泰大爷可谓人间清醒,“大家就是看我这么个老头子能这么嗨,还能唱流行歌,觉得亲切!”
当然,在日日都有许多游客前来“围观”的今天,詹才泰还是有那么一些企图心的,“临海这些年的变化,给了我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就用我们的歌声,给紫阳街增添一抹色彩吧。”
初见大我一辈的詹才泰,他说你别称我老师,叫“阿泰”。
行吧,“阿”字有亲切的意味;“泰”是他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在我看来,还有一层意思:街头放歌,对生活的沟沟坎坎泰然处之。
他的乐观毋庸置疑。与他面对面,他用美好歌声和快人快语感染着你,倾听之余你会情不自禁与他一道放开嗓子唱起来,此刻的心情,像乌云里钻出的太阳,明亮而不顾一切。
作为闻名遐迩的旅游“网红”地临海古城原住民,阿泰是幸运的,他的歌声和活力与千年台州府城相互成就。
在网络文化多元骤变的今天,76岁的临海大爷阿泰凭借街头唱歌意外走红,如一股清流,悄然润泽大众心灵,也引发了人们对生活、梦想与年龄关系的沉思。
阿泰的走红折射普通人张开双臂拥抱生活的姿态。在多数人看来,古稀之年应是含饴弄孙,平淡度日的时光。阿泰却打破常规,勇敢地拿起麦克风,在街头放声歌唱。他的歌声或许没有经过专业雕琢,却饱含着对生活最纯粹的热爱。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每一句歌词都诉说着他对生命的感恩与珍视。他唱的是生活的强音。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谛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拥有一颗炽热且充满活力的心。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触动了无数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思考如何在平常的日子里探寻不平常的乐趣。
从个人梦想的角度而言,阿泰无疑是一位执着的追梦者。他年轻时便怀揣着对唱歌的热爱,即便生活的琐碎一度将这份梦想掩埋,但退休后的他没有在安逸中消磨时光,而是毅然重拾梦想。他站在街头,面对来来往往的人群,用歌声表达自我,这不仅是对音乐梦想的坚持,更是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实现。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梦想永远不会因为年龄而褪色,只要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并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无论何时都能让梦想照进现实。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许多年轻人因害怕失败、担忧年龄而放弃梦想。阿泰的故事无疑是一记醍醐灌顶般的警醒,提示着我们要坚守内心的热爱,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阿泰的走红,也为社会传递出一种积极的老龄化观念。在传统观念里,老年人往往被视为需要照顾、远离潮流的群体。但阿泰成为网红的现象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他活跃在网络平台,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交流互动,展现出老年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无限的可能性。
阿泰的走红,让我们看到,老年人同样可以拥有时尚的爱好,同样能够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发光发热。这对于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他们的价值,同时也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范本,鼓励他们积极探寻自己想要的生活,无惧年龄的束缚。
说话中气十足、唱歌嗓音浑厚的阿泰,是生活的艺术家,是梦想的践行者,更是社会观念革新的推动者。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他的故事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编导:陶子骞
摄像:李扬 方申玺
剪辑:李扬 陶子骞
视频:廖坚智
编辑:陶子骞
审核:杨妮 郭颖
监制:牟毅
总监制:黄保才 林远锦




推荐专题

保才专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