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潮
台州市委市政府唯一官方新闻客户端
今天(10月13日)
央视《焦点访谈》
关注我国种质资源
看台州如何培育西蓝花良种
并向全国推广
↓↓↓
(台州部分从11:59至14:12)
金秋十月是丰收的季节。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最新消息,目前,我国秋粮收获已经超过一半,有望再获丰收。各地新收获的农副产品,也将进入到千家万户。今天,我们对一日三餐的需求,已经从吃得饱、吃得好更进一步,要吃得更健康更营养。所以我们今天关注丰收,也从单纯的口粮作物,进一步扩展到鱼、肉、蛋、奶等更丰富的食物。怎么让原来少见或是高价的食物更多摆上大家的餐桌?这就必须要从“头”开始,牢牢把握住农业的“中国芯”,把种质资源抓在自己手里。
健康饮食,有鱼有肉,也离不开新鲜蔬菜。最近,我国秋季蔬菜陆续成熟,大量上市,除了山东、河北等蔬菜大省的供应外,来自甘肃、宁夏的高原蔬菜在补充我国夏季的蔬菜供应后,最后一茬秋季蔬菜也在陆续收获。在甘肃榆中,西蓝花、芹菜、甘蓝等一下地,就有收购商直接拉走。
西蓝花原产意大利,因为营养价值高,早就流行于国际市场。多年前引进中国,当时许多普通蔬菜一斤售价还不到一元,西蓝花却能卖到十块钱一斤,曾是名副其实的高价蔬菜。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青花菜品种改良岗位专家李占省:“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以后,每年出口创汇,我们现在有一个趋势,由出口转内销。10年到15年之间,我们已经扩散到全国各地(种植),2010年的时候,全国栽培面积接近100万亩,现在面积达到差不多180万亩以上。”
种植数量的增加,让西蓝花的价格越来越亲民,也越来越多来到了大家的餐桌上。但是多年来,我们吃到的西蓝花大多是进口品种。
甘肃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杨海兴:“进口品种抗逆性比较强,对当地适应性也比较强,所以农户依赖这个品种的时间也比较久一点。”
对进口种子的高度依赖一开始并没有太大影响,但近十年来,几度出现的“种子断供”不仅曾让榆中的西兰花种植户面临无种可种的困境,对全国的西蓝花供应都曾带来影响。
要实现稳定、平价的蔬菜供应,必须要有稳定的种植,而最大的前提是稳定的种源供应。事实上,上世纪西蓝花引进国内后,一些科研院所和企业就已经开始着手西蓝花的制种研究。浙江台州市农科院是最早开始研究的单位之一。但是和普通蔬菜相比,因为缺乏本土种质资源,相关育种技术掌握有限,一开始国内培育的品种,都不太成熟。
浙江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何道根:“它的育种周期很长,我们一年只能繁殖一次,培育一个品种至少要10年以上,我们2011年培育的一号、二号品种,它的商品性不好,开花时间对温度、湿度要求比较高,所以我们的制种产量以前一直没有突破。”
近年来,我国对西蓝花、胡萝卜等被“洋种子”卡脖子的品种进行了集中攻关,培育出了一批国产品种,实现了大规模制种。今年,甘肃榆中种植的西蓝花,就有台州市农科院培育的新品种。
今年,我国各地种植的西蓝花国产品种达到了15个,占到市场近三成,从东南沿海到西部内陆,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都有种植。进入秋季,东南沿海的西蓝花也陆续开种,接档高原蔬菜,保证西蓝花的稳定供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从源头开始,不断加大农业新品种的培育力度。农业农村部此前表示,将持续增强重要种质资源等关键要素控制力。在培育优质中国种子的同时,相关配套的产业链、服务体系也要跟上。只有让我们的农业有了更多“中国芯”,才能迎来更多的丰收,我们的餐桌也才会越来越丰富。
本端综合:央视网
编辑:童言
审核:朱丽荔
监制:张超
总监制:胡文雄
台州市委市政府唯一官方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