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湾时评丨不可方物
望潮客户评论员 黄保才/文 记者 陶子骞 李洲洋/摄
2024-08-27 00:27阅读


“美丽不可方物”,走进台州刺绣艺术馆,脑海里迸出这句话。这对110余年来传统台州绣衣来说是如此,对林霞的艺术作品而言尤其如此。


“台绣要是在我这里断掉,可能就失传了。”作为第三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霞将生命与台绣融于一体,是冥冥之中的历史使命感为纽带的,她说,“只要不断创新,台绣永远是艺术瑰宝。”



秉持着坚贞的信念,纤弱女子林霞义无反顾地扛起传承台绣衣钵的大任,还一路披荆斩棘,凭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创业勇气,在专业领域里锐意创新,实现台绣技艺由传统向现代的蜕变,打响“台绣”品牌,将台绣文化发扬光大,让当代人的生活因艺术而更美好。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评价道,“林霞不仅是一位热爱刺绣、手艺精湛的刺绣大师,更是一位有着艺术追求和使命担当的艺术家,一位有着市场意识和人文情怀的设计师”。这个评价客观全面、恰如其分。她数十载如一日,无论道阻且长,坎坷曲折,都执着一念,专注于台绣艺术;都坚定不移,致力于创业创新。她“思接千载,心游万刃”,联通古今,融会中西,钟情时尚,体悟生活。她为台绣事业发展殚精竭虑,尽倾心力,由此换来的艺术业绩与贡献,以及她心无旁骛,投身艺术的精神,注定会彪炳史册。



林霞选择了台绣,台绣也选择了林霞。这是一个时代的缘分。


设计是台绣的艺术灵魂和生命。从小学美术、深受台绣耳濡目染的林霞,有幸在45年前入职当时的海门绣衣厂,当了一名设计师,并成长为骨干和设计领头人。她心灵手巧,刻苦好学,在前辈的指导下,孜孜求索,将自己的设计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快脱颖而出。早些年,她设计的绣衣“产品多、创新也多”,备受市场青睐,“获得了较大的订单”。1987年,一件出自林霞之手的新作《抽珠绣连衣裙》,首次荣获浙江省工艺美术创新一等奖,这给了她莫大的鼓舞,从此她一发不可收,创意喷薄而出,许多创新作品接二连三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


可是有谁能知,当初林霞被厂里一知名师傅当面拒绝为徒,这对年少的她来说,是人生的第一个挫折。但“是金子总会发光”,自己是圈子里的佼佼者,绝不言弃,反而愈挫愈奋,默默跟学,独立思考,兼收并蓄,学以致用,向新而行。事实证明,“小荷才露尖尖角”,霞光总是多彩的,林霞是最优秀的。



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新华社前记者王志纲曾说,一个人的人生选择,幸福与成功,就三句话,一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二是做自己有感觉的事;三是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林霞的成长历程,仿佛就是这三句话的绝佳注脚。她从小矢志学画,在父母的支持下含辛茹苦,远赴拜师求艺三载,打下扎实的美术功底;她缘结台绣,爱上台绣,视台绣为附丽青春、升华生命的事业,因为她对台绣的“感觉”,已经溶入血液,深入骨髓,凝铸成高于生命的人生理想;她面对环境的变迁、生活的窘境,始终坚持自立自强,寻求创业路径,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因此每每“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步步登上艺术人生的至高境界。从这个角度看,林霞对台绣艺术的热爱之心、追求之志,就是映亮她生命之路的灯塔。


在绣衣厂当了10年设计师后,因市场形势和企业发展方向发生变化,设计工作出现“无用武之地”的境况,加上厂里分房等因素的影响,林霞萌生了“从今天开始,要为自己的事业而努力”的念头,她觉得自己的生命是与设计联系在一起的。她要“为自己寻找一片新天地”。面对提干机会,她毅然决然含泪提交辞职报告,这一辞,辞掉的是一份工作,但对事业仍不离不弃。她如一条潜龙游往广袤大海,虽然不失迷茫,却蕴含着无限可能。林霞有自知之明,她要用行动证明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未来。从开裁缝铺到办银河制衣厂,到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她在因为“爱”同样辞职下海的丈夫王为民的支持下,夫妻联手创业,胼手胝足,勠力打拼,注册“台绣”“金台绣”品牌,终于在市场站稳脚跟,并且不断做大做强,还创办台绣艺术馆、生活馆,凭一己之力弘扬台绣文化,成为台州独标一格的文化企业。



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林霞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设计师,但更是个艺术家。她涉足的领域早已不限于绣衣,而是以台绣技艺为载体,突破具象、材质的局限,浸淫人文,天马行空,融入自己对生命的独到理解,创作了《原·衍生》系列、《降生》《网络天下》《涌》《紫椹》等大量极具视觉冲击力、心灵震撼力的唯美作品。这些作品均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是台绣文化的宝贵财富。



“如果说‘台州刺绣’是座山,那么林霞就是这座高山的成功攀登者。”林霞恩师、第二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克所说,是她“美丽人生”与“美丽台绣”融合的最好写照。


相关链接


人物丨林霞:“绣”里乾坤


保才专访丨台绣传人林霞:穿针引线,破茧成蝶



编辑:朱丽荔

审核:王媛媛

监制:张超

总监制:牟同飞

我说两句…
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