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深观察丨“蓝色循环”模式,台州如何深化?
望潮客户端记者 陈乐莹/文 包琦/摄
2024-08-09 19:26阅读
DeepSeek新闻快读点击展开

起步于椒江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以多元共治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难、高值利用难等治理痛点,形成了海洋污染物收集、运输、再生、高值利用的可循环价值链。今年以来,台州统筹协调市级相关部门、沿海县(市、区)政府、企业等共同发力,开展“一地一特色”创建,进一步深化“蓝色循环”治理模式。


来看望潮客户端记者的报道

(视频时长:2分47秒)


建设“小蓝之家”

吸纳更多人参与到环保中


8月6日上午,在位于椒江区潜水艇基地旁边的“小蓝之家”,负责人邱普法和志愿者陈吉秀正在分拣一批刚收集到的塑料瓶。这些瓶子来自边滩环卫工人或者居民拾得以及出海渔船带回。塑料瓶经过志愿者的分拣后,用机器进行压缩,再被运送到再生工厂,进行清洗、破碎、造粒等。



 “小蓝之家”的志愿者们都是环保人士,从事海洋塑料垃圾收集很多年。他们聚集在一起,收集、分拣渔网、泡沫、塑料瓶等海洋塑料垃圾。2022年,椒江区首创“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将这个组织纳入进“蓝色循环”体系。今年7月,在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的支持下,新建了“小蓝之家”,让环保志愿者们做公益有了更加正规、宽敞的场地。陈吉秀是边滩附近的居民,从海洋垃圾处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陈大哥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以前塑料瓶都是烂在海里面的,现在‘小蓝之家建起来了,它们有了更好的去处。”



“蓝色循环”改变政府主导出资治理的模式,重塑海洋塑料污染治理各参与方的角色,向多元主体参与、市场化方式治理转变。通过市场化运营,使渔民从污染者变为生态保护者,弱势收集者变为产业受益者,社会公众从消费者变为环保参与者,形成了可持续的多元共治体系。除了志愿者外,“小蓝之家”还通过向环卫工人、拾荒者高于市价收购海洋、边滩塑料瓶的方式,激励更多人参与其中,实现了海洋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共同富裕共同推进。“帮我们捡瓶子的那些人,基本都是孤寡老人和低收入人群,他平时捡了瓶子卖给收废品的,只有六七毛一斤,现在我们给他两块钱一斤。”“小蓝之家”家长邱普法说。



“我们的小蚂蚁志愿者收捡瓶子,企业通过高于市价两到三倍的价格从他们那进行回收,他们也能从垃圾收集的过程中享受到溢价带来的福利。”椒江生态区建设事务中心副主任叶宗森说。


建立“蓝色工厂”

实现海洋塑料垃圾再生循环


椒江区通过建设“小蓝之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了“蓝色循环”项目中来,路桥区则是通过打造“蓝色工厂”项目,实现了海洋塑料垃圾在当地再生循环。



8月7日下午,在位于路桥区的台州齐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们正在拆解新到的一批渔网、蟹网、网纲绳。经过分类、斩断等工作,这些海洋塑料垃圾进入到车间进行清洗破碎,再拉到成品车间进行拉丝、造粒。一套流程下来,脏兮兮还散发着臭味的渔网变成了熔融颗粒,可以运用于不同的塑料制品生产。



记者注意到,在产品装袋后发车前,会有专人为每一袋产品贴上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下二维码,就能看到这袋塑料颗粒的“前身”是废蟹网,收集港口是金清港,连收集方式、日期、处置数量等都一清二楚。这就是OBP溯源追踪码,齐聚公司是台州唯一一家拥有这个溯源码的企业。“扫描我们OBP海洋塑料再生粒子溯源码可以实现全程可视化追溯,可以看到这个产品是从哪个海岸线收回来的,是经过哪个回收站点进行一次分拣,然后再运到我们公司进行二次分拣、破碎、清洗、制造,还可以看到它是销往哪些下游企业。”台州齐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琪琦说。



据介绍,齐聚公司是通过海洋塑料(OBP)国际收集、加工两个认证的企业。为实现海洋塑料垃圾在当地循环利用,齐聚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设了年产6万吨的塑料废弃物再生技改项目,其中海洋废塑料年处理量约2万吨。每制造1万吨再生塑料粒子,相当于为社会节省原油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万吨。



“经过前期的充分论证,路桥在金属资源回收方面基础比较好,台州市把海洋塑料回收利用的蓝色工厂就定在路桥。通过蓝色工厂的建设,真正打通了海洋塑料的治理、产品高值利用和渔民共同富裕的路径,实现了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进一步推进了减污降碳和绿色共富的同频共振。”台州市生态环境局路桥分局综合科主要负责人许旭敏说。


企业建立三级回收体系

最大化高值利用海洋塑料垃圾 


齐聚公司通过国际认证和专业的废塑料再生技术参与“蓝色循环”,而位于台州湾新区的浙江通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是建立“三级回收”体系,让所有的海洋塑料垃圾都能够得到利用。



在通力公司的炼油车间,轰鸣的机器正在运行中,经过分拣、筛选后,具备回收价值,体积较小的海洋塑料垃圾会被送到此处,进行低温裂解,变成能源。“比如说像一些渔网的老化程度非常高了,甚至说已经不再具备再回用的价值了,或者垃圾成分比较复杂的这种塑料污染物,我们就会采取低温裂解的方式,把它炼成塑料油以及柴油,然后炼油也会产生大量的可燃气体,我们把这些热量进行回收之后,继续提供给设备利用。原先这种不再具备回收价值的塑料会进入垃圾焚烧厂,在焚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恶英,以及对大气有污染的一些有毒气体。”总经理王柄植说。



除了将海洋塑料垃圾提炼成油类外,在这里,海洋塑料垃圾原料还会根据回收后性状、稳定性等因素分为塑料日用品原料和汽车零部件、显示屏原料等两级,这就是通力公司的“三级回收”体系。“遵循这种三级回收的方式,更好地把一些塑料废弃物进行高值利用,以及对它的这些残余价值进行尽量的榨取。”王柄植说。



在三级回收体系的加持下,通力公司在海洋塑料废弃物回收再生领域获得了较高的国际声望。“我们也在‘蓝色循环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世界级的、重量级的客户,原先我们台州企业很难进入到这种国际的供应链,我们也是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履行国际气候公约这一系列的行为之后,得到客户的认可。”王柄植说。



“通力公司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通过对海洋垃圾进行综合利用,打通‘蓝色循环综合利用的这样一个环节,真正形成了闭环。一方面它是缓解了我们台州市目前垃圾围城的现象;另一方面它也是变废为宝,真正做到了减污降碳。后续我们会进一步主动对接,服务好企业。”台州市生态环境局台州湾新区分局污控科负责人杨靖毅说。



记者从台州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通过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台州市不断推动“蓝色循环”项目创新深化,为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各种类型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方案。目前,“蓝色循环”已经覆盖台州市所有沿海县(市、区),并在浙江省宁波市、舟山市,山东省青岛市和海南省三亚市等地得到推广,累计收集海洋塑料废弃物约3000吨,减少碳排放约3900吨,成为中国单体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量最大的项目。


“一个模式很难去全覆盖地推广复制,所以我们针对各个县市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和产业特色,提出了‘一地一特色的创建思路,因地制宜地来深化‘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的治理模式。接下来我们也将不断地深化‘蓝色循环‘一地一特色创建,扩大‘一地一特色创建的覆盖面,将‘蓝色循环模式深度融入海洋污染治理、资源再生利用等领域,实现从小循环到大循环,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权益的维护,贡献更多的台州实践和台州经验。”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海洋处处长陈旭露说。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台州深观察》热线电话

88901890


编辑:陈乐莹

审核:王倩倩

监制:高建平

总监制:林学富

评论·10
维生素A
来自浙江台州2024年8月30日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潮友_RCWBP9
来自浙江省2024年8月19日
台州蓝色循环
潮友_RDL2P9
来自浙江台州2024年8月16日
蓝色循环
网友_296223
来自浙江台州2024年8月11日
保护海洋环境
和合靓仔
来自浙江台州2024年8月11日
蓝色循环 保护环境
查看更多神评论
我说两句…
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