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潮
台州市委市政府唯一官方新闻客户端
石屋是温岭石塘渔区的传统民居。旧时,无论是在港湾还是在山岙,漫山遍野都是石屋。清代陈策三曾以“层层房屋鱼鳞叠,半住山腰半海滨”的诗句来描绘石屋的秀美景色。
来到石塘,无论你是古建筑研究者、民俗爱好者,还是普通游客,当地人都会告诉你:一定要去参观陈和隆旧宅。
陈和隆旧宅是石塘里箬村最著名的建筑,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宅院,始建于清末,建造精美,极具渔区特色。宅院坐北朝南,为木石结构建筑群,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陈和隆旧宅的平面结构与石塘石屋中常见的三合院、四合院不同,呈“品”字形。这也是这座建筑群的特色之一。
陈宅的台门,简单大方,却不失气派。门框与门楣皆为花岗石,边上有一副青石楹联,上刻“旧德溯东湖俭勤世守,新支衍箬屿义礼家传”,道出了陈氏家族源于福建惠安东湖,发迹于温岭箬山的家族史。
入台门,中间一条石板路,将建筑群分为前座和后座两部分。
前座正厅面海而建,是接待客人、对外活动的主要场所。面海而开的石门,上方题有“旭升楼”。经测量,门高2.37米、宽1.46米,门槛高26厘米。门框上雕刻有戏曲人物、花鸟虫鱼、鲜活海鲜等,精致生动。
正厅前有一个近百平方米的观海平台,可远眺大海。观海平台的东南角可通往底层的地下仓库,仓库东面建有码头,面海开有水门。涨潮时,船可靠水门,直接进入仓库装卸货物。正厅东边是花园,现尚存一角。清光绪副榜举人顾岐来箬山讲学时,曾作《陈氏小园记》,原文铭碑立于花园内。
花园与前楼之间夹峙着一座石砌四方碉楼,高5层,四壁开有石窗,可登高瞭望,防御土匪抢劫。登上碉楼,有一扇石窗十分引人注意。它由两片可活动的长方形块石组成,宽75厘米、高66厘米。石窗上没有任何雕刻纹饰,仅在中间镂出浅浅的把手,方便推拉。这扇石窗款式简单,有一种质朴而厚重的美。
后座东幢3间为住宅,名为“振声庐”,共三间三层楼屋,四坡顶,三层有凉台,栏板上嵌有“振声庐”匾额。房间结构精巧,风格独具。振声庐与生活用房之间有过街楼相连。生活用房由进门、左右厢房及正屋组成。进门、正屋均为三开间单檐硬山楼屋,左右厢房各一间,连接进门与正屋。整座建筑为箬山沿海渔区石屋群的集大成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字装饰,是中国古建筑装饰图案中独特的纹样,构成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文化景观。陈宅中保留大量匾额、楹联等,雕饰、题刻精美,富有文化气息,是该建筑群的特色之二。
比如,“旭升楼”东门,青色石框上镌刻着顾歧撰题的“沧海列层楼堪为蛟龙栖息,青山多古意聊容卧虎藏身”楹联,额镌“戬谷罄宜”;西幢之中堂,悬挂着当年太平知事欧阳忠浩所授的“急功好义”匾额;凉台外侧围一圈青石护栏,中间及两端的栏板上均有题字,中间一块刻“小琅嬛”,前署“戊辰新秋”,末署“风道人潜题”,这是对宅第无声的赞美,两端则分刻“忠厚开基”“和平养福”题书,饱满凝重,是宅院主人经商经验的总结,处世思想的留影。
再如,在花园东墙上,嵌有一块《陈氏小园记》石碑,为民国十九年(1930)六月,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科乡试副榜举人太平顾岐(1864—1944)所撰,瑞安许苞所书,记载建园始末。而花园南墙上,则嵌有张之乐题的“太邱家风”青石碑。这些匾额、楹联,大部分结合宅主的自我情趣,或状景,或抒情,各具特色。这些诗文书法丰富了空间的意象,诗化了居住的空间,为民居增色彩添趣味。外墙也是陈宅的特色之一,由一块块厚度60厘米左右的长方形花岗石错缝砌就,拼贴整齐,勾缝细腻,整齐划一。门框和窗棂都用石料制作。门窗上有穹形与尖顶形装饰,富有变化。
石塘位于温岭东南濒海处。据《嘉庆太平县志》载:“石塘山,东南悬海,旧黄岩之六十六都……宋末陈侍郎仁玉及元季温州路教授狄奕基弃官避难隐此。其地有西岙、后岙、茗岙、蒲屿、大小姑岭……总曰石塘。”岛上早在宋元期间就有居民在此繁衍生息,明清时期,福建渔民陆续迁徙至此。
为防台风袭击、海盗抢劫,渔民们就地取材,开岩凿谷,砌石屋,造石墙,筑石路,垒塘堤,在此捕鱼安家,繁衍后代,将荒凉的海岛建成了一个“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的渔村集镇。
里箬村的石屋至今还相当密集地保存着。石屋与石屋之间由一条叫金涯尾路的主道贯通,石阶从村口铺到村尾,沿途巷弄纵横交错,相互连通。
里箬村2013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这里最有名的就是民间舞蹈大奏鼓了。大奏鼓已经成为整个箬山半岛庆贺一年之始的必备节目,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和隆旧宅所在的里箬村,东西北三面临海,以地处箬山内侧,又名内箬。“有山焉,层层包裹,故曰箬。又分内外两层,故曰外箬里箬”,于是,里箬成了山海之间的一方乐土。
300多年前,来自福建的陈氏一族发现了这方乐土,渔捞生产,渐渐扎根。随着陈氏一族的繁衍生息,一座又一座石头房子在里箬搭建起来。“风景依然满眼新,别成世界别成春。层层房屋鱼鳞叠,半依山腰半海滨。”
陈和隆旧宅,2011年1月以“石塘陈宅”之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此宅院的清末民初渔业资本家陈和隆,他的传奇故事,在里箬村家喻户晓。据《琅玕陈氏族谱·陈和隆传》记载,陈氏十一世祖自福建惠安迁至箬山里箬定居,陈和隆生于同治初年,家族三世经营船运事业。
清末民初,陈家已拥有大钓鱼3艘、小钓鱼六七艘,后来又造铁壳轮“泰顺”“华升”,并造宅院、设钱庄、办学校,渐渐成为石塘箬山一带首屈一指的巨富。
陈和隆发家后,在景色秀美的海边“依山作屋,架海为庐”,建造了这座冠绝其时其地的宅第。陈和隆住在这里,既可“远望渔船风帆沙鸟,无不毕陈于前,洵足乐也”,又有小花园,“设施得宜,遂觉草有忘忧之意,花含解语之容,鱼多情而听琴,鸟识趣而逐酒。庾信之赋小园,尚无此乐境也”。
如今,这座旧宅的前楼被作为国家级非遗“大奏鼓”传习所、温岭市海洋民俗博物馆,用以展示石塘自然风光、建筑特色、民俗风情、渔业生产等图片及实物,系统展示石塘海洋民俗文化。一楼以图片形式展示了石塘风情与石塘人物,二楼则布置有温岭海角版画展等。
编辑:诸葛晨晨
审核:吴世渊
监制:张莉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