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校风采 | 诗为名,以育人养德
望潮客户端记者 姚苗苗
2024-03-17 18:47阅读


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之“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之“沚”,椒江区葭沚小学的名字充满诗意。


将《诗经》引入校园,葭沚小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坚持与地方文化接轨,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构建积极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学生逐梦飞扬。




人人参与,打造诗意校园


走进葭沚小学,现代化的校园里,充满着诗情画意。


在一处竹林前的荷花池边,记者看到了一面题字墙。同学们用不同字体书写的“在水一方”组合成印章的形式被刻在墙上。“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早春的荷花池虽然有些萧条,却因这一方围墙、一片翠竹而染上了文化气韵。



葭沚小学校长吕剑虹介绍,学校通过开展“校园小景我题字”活动,向各班的书法小能手征集“在水一方”四个字的书法作品,并挑选了二十余幅作品上墙。


文以润德,雅以养性。在水一方的题字是孩子们对书法文化的进一步练习与探索,是对《诗经》的深入了解。


在学校走廊上,学生们的书画美术作品也上了墙,装饰着校园。


吕剑虹认为,学校空间是由内而外生长的,学习不只发生在教室和课堂,更是发生在学生足迹所至之处。通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增进学生对学校精神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深挖地域资源,打造特色课程


春光烂漫时,葭沚小学的孩子们身穿汉服,走进椒江葭沚老街。


他们近距离观看温岭大奏鼓、椒江形意拳等非遗项目展演,登台唱演越剧、台州乱弹,品尝非遗美食、学习非遗技艺。


这场名为“行走葭沚——非遗台州”的综合实践成果展,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非遗魅力。


“我们通过挖掘地域内特有的资源优势,通过行走、访谈、学习、反馈等方式,让学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全面提升综合实践能力。通过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吕剑虹介绍,葭沚小学有丰富的“在地文化”资源,永宁河环校而过,金洋湿地隔街相望,葭沚老街和火车台州站距离学校不到3公里。


以此为依托,学校系统构建了“行走葭沚”课程体系,以“寻访历史文化、邂逅河道古韵、探索生态密码、规划城市未来”四大主题开展,下设若干分支、项目,开展校外研学实践活动。带领师生开启美妙的、基于“在地文化”的“全经验课程”之旅。


建设教师队伍,让学生“从游”逐梦



在葭沚小学教学楼内,有一方小鱼池,名曰从游池。它不仅为校园添加了一分灵动,也让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多了乐趣。而它的名字,还有着特殊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葭沚小学把“从游”作为学校的愿景——从游远行,小学大成。意为让每个孩子效法群贤,从圣者游,从师者游,抵达小学大成。


“我们把教师分为导师型教师、骨干教师、新教师三种,通过青蓝结对、班主任结对、教师工作坊等形式,帮助教师提升业务能力。”吕剑虹说,为了让老师这条大鱼做好向导,葭沚小学努力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实行梯队培养计划,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理念新、有活力的现代教师队伍。


“教育不能只关注成绩,而是要育人。”吕剑虹认为,任课教师除了业务能力要过硬,还要拥有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只有对教育理念有清晰的认知,才能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将教育落实到课堂中。


“梦起蒹葭·沚上飞扬”这是葭沚小学的办学理念。希望学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壤中,构筑梦想,追逐梦想,实现梦想。





椒江区葭沚小学于2018年投入使用,原为椒江人民小学葭沚校区,现已独立挂牌。

学校总用地面积80亩,总建筑面积22762平方米。学校目前有一至六年级50个教学班,2314名学生,在职教职工127人。

学校多次在市戏曲、课文朗诵比赛获奖,被评为省健康促进铜牌学校,区垃圾分类示范学校。该校“行走葭沚”课程还曾登上央视直播活动。




相关阅读
#

探校风采 | 葭沚小学校长吕剑虹:教育是成长、成就和成全

#

探校风采 | 椒江区葭沚小学语文老师吴晓燕:做学生的朋友,便收获了幸福

#

探校风采 | 椒江葭沚小学数学老师杨卫菊:每个学生都是待爆发的“潜力股”

#

探校风采 | 椒江区葭沚小学小记者周艺合: “全能型少年”是怎样炼成的



辑:姚苗

审核:项弋凌

监制:姚华


推荐专题

探校风采

我说两句…
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