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在椒江区葭沚小学语文老师吴晓燕的眼中,幸福是从教27年来,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每分每秒。“面对我的孩子们,我常怀着一颗易感动的心,以积极、平和的心态,把真诚的赞美和宽容送给学生,和他们做朋友,于是我就收获了幸福。”吴晓燕这样说道。

第一次见到吴晓燕老师,是在葭沚小学的阅览室里。记者面前的她温柔大方,莞尔一笑,如沐春风。任谁也看不出,在10多年前,她也曾被疾病困扰,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否定中。
“2010年,我被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这场病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很大转变。”吴晓燕说。为了更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她从一线语文教师的岗位暂时隐退,转而申请当心理老师,由此开启了长达三年多的心理教育学习。
在此过程中,她逐渐明白,工作和生活常会带来紧绷感和无力感,但就因此放弃和“摆烂”吗?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调控情绪。“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人心情开朗、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热情。于是,我开始尝试着排解不良的情绪,努力让自己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每一天,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吴晓燕说,当然,对待学生亦是如此。
当走进教室,听到琅琅书声时,该感到高兴;当看到学生获得荣誉时,该感到高兴;当发现“顽劣”的学生认识到要好好读书时,该感到高兴;当看到学生在习作中对老师的一句称赞,更应感到高兴……在吴晓燕看来,幸福、快乐都是一种自我感觉,感动的心是滋生快乐的“温床”,她说:“也许在常人眼里看来很寻常的小事,在易感动的人看来就是一种幸福,从中可以品出快乐的滋味。作为老师,我们都要拥有一颗容易感动的心。”

几年后,身体渐佳的吴晓燕,又重新回归了语文老师的行列。再次以班主任身份见到孩子们时,她坦言,内心充满了感动和幸福。
“我的学生们都是一群情商特别高的孩子,他们会在每年妇女节、生日之际,精心布置教室,在黑板上写下‘老师永远18岁,我们永远爱你,你是我们的大公主’这些话,给我大大的惊喜。”吴晓燕说,她也会及时给予学生们积极的反馈,抛开烦恼,把最真诚的赞美和宽容送给他们,于是我们便一起收获了幸福。
管理班上的孩子们,吴晓燕有一套“秘密”方法——实行“民主自治班级”。“在我的班上,关灯、擦黑板、倒垃圾都有专门的‘管理员’,这种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了锻炼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在锻炼中,提高自信心和责任心,增强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在吴晓燕看来,身为老师,要学会调适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把班级当作和学生平等交流、和谐共处的“家”。
对待学生们,吴晓燕深谙“宽容不是放纵,亲密不一定无间”的道理。“在纪律、制度允许的前提下,我会尽可能把他们当作朋友,一起交流对班级发展的见解,交流对班级工作的有效落实,交流彼此的思想情感。”吴晓燕说,她希望班上的孩子们都能在幸福、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做最好的自己,遇见幸福的未来。
编辑:王怡
审核:王艳
监制:姚华
推荐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