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积极发言,主动参与小组讨论,问题环节各抒己见……杨卫菊享受这样的课堂。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她创设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努力摆脱大家对“数学老师”的刻板印象,做一个孩子们都喜欢、敬爱的老师。

“成为一名老师,其实和家里有一定的关系。”杨卫菊告诉记者,因为姐姐是老师,所以大学毕业后,她也追随姐姐的脚步,成了一名数学老师。和传统的数学课不一样,她的课堂上永远充满了轻松、活泼的氛围,对待学生,杨卫菊从一开始就倾注了最大的耐心和真心。
“学好数学,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智慧的启迪。”杨卫菊说,她很看重学生们的学习结果,同时也对每个人充满信心,相信他们都是蓄势待发的“潜力股”。
为了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杨卫菊常常会开发思路,把枯燥、难懂的数学问题与生活、时事相结合,变成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学习的主动性很重要,老师要善于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杨卫菊看来,教育就是“点燃”,用真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学生的执着追求,也点燃他们的无限创造力。
对于上课积极发言、作业回答认真、有自己想法的学生,杨卫菊会精心准备一些小礼物,奖励给他们。“学校还有相关的集分制度,所以我也会奖励这些优秀的孩子们“大雅卡”等,鼓励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努力,形成同学之间‘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杨卫菊说。

相较于语文、英语、美术等学科,数学总是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对此,杨卫菊也进行了深深的思考,她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特意在几个环节中留出“空白”,让学生自主探索、自我思考,把“空白”留给学生自我发挥。
“比如,在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留‘空白’,在提问环节留‘空白’,当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感到模糊时留‘空白’,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以及在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杨卫菊说,作为老师,要善于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创造唤起创造、用心灵感染心灵,为学生的“想创造、敢创造、爱创造、会创造”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智慧涌动的自我成长,“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
在她看来,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己探究,才能激发无限的创造潜力。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孩子们在课堂上有充足的自我展现空间,这也让他们开始逐渐对数学这门课产生兴趣,而兴趣就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杨卫菊说,在未来的教学中,她会继续秉持这个理念,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创造学生喜欢的课堂,带给学生学习的快乐,让他们享受幸福的童年。
编辑:王怡
审核:王艳
监制:姚华
推荐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