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渊说史丨宋代的台州藏书家——他们是文明的传灯人
望潮客户端记者 吴世渊
2024-03-04 21:356.2万+阅读


十元5a.jpeg


文学家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记录了一场发生在宋朝的信息革命。


他是这样描写的:“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


意思是说,从前人们求书很难,一旦获得,就手抄下来,日夜诵读。今天的书商们,一天能刊印无数书籍,读书人要获得书,简直太容易了——数十年间,信息传播就从手抄时代进入印刷时代,这是苏东坡的亲身见闻。


书商们印书,用雕版印刷术。就是把木头锯成木板,再用刻刀在木板上阳刻反体文字,使每个字突出在板上,雕板就做成了。印刷时,将刷子蘸墨,在雕板上刷一层。接着把白纸覆在板上,另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反复刷。待着墨均匀后,将纸张轻轻揭开,一页书就印好了。不同的雕板,印刷不同的内容,结集起来,就成了一本书。


86863a456a85b25ce1600e7e15d6a72.jpg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术起源于公元9世纪的唐代,但真正的商业化普及是在宋代。宋初,太宗赵光义大力发展官府雕印事业。苏轼生活的仁宗到徽宗时代,民间雕印已极为兴盛。在京都汴梁大相国寺东边,各色民营书铺林立。这些书铺集售卖、出版于一体,不仅拥有雕印大部头书籍的能力,其发行的小字书籍,廉价而便于携带,甚至让官方出版机构都效仿。


插播一句,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市面上流行的依然是雕版印刷。原因在于,木制或胶泥制的活字易损坏,耐用的铜制活字成本又太高。雕版印刷虽费人工与木料,却是市场经济大浪淘沙下选择的结果。而铜活字印刷真正普及,要等到晚清。


南宋,是雕版印刷业的全盛时期。官府、学宫、寺庙、私人书坊,都从事雕版印刷。一些印刷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大批以刻书为业的技术工人,哪里有活干,他们就去哪里。比方说,绍兴二十八年(1158),明州(今宁波)重修《文选注》,雕板的熟练刊工大多来自临安、绍兴、湖州等地,待项目完成,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跑到台州讨生计。


宋代台州的刻书业相当繁荣。我们此前说过,淳熙九年(1182),唐仲友在台州任知州,请了18个刊工为他刻书。其中,《扬子法言》存留至今,成为稀世珍宝。除唐氏刻书外,还有大量台州刊本书籍问世,像建炎三年(1129),知州谢克家主持刻《李嘉祐集》;淳熙十六年(1189),天台国清寺僧人志南刻了《三隐诗集》一卷,即寒山、拾得、丰干的诗集;淳祐五年(1245),仙居人陈仁玉撰写了《菌谱》,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用菌专著,由台州郡斋刊印。


图片

陈仁玉《菌谱》


得益于发达的图书市场,一些文人墨客可以鬻文为生。南宋江湖派诗人、黄岩县南塘屏山(今温岭市新河镇屏上村)人戴复古,漂泊江湖四十年,从未愁过衣食,他的一大部分收入,就来源于稿酬。戴复古是位畅销书作家,他的诗集,早上刚印出来,晚上就卖到了咸阳,甚至还流通到海外去,“市上之金,咄嗟众口,通鸡林海外之舶,贵重一时”。(戴表元《剡源集》)。


图片

戴复古《石屏诗集》


还有的知识分子,致力于藏书,凡市面上有的好书,都想方设法搜求。读书人嘛,患点“囤书癖”很正常。有人还盖起藏书楼,经几代人、百数十年经营,蔚为大观矣。


北宋临海的陈贻范、陈贻序兄弟,就以藏书闻名。哥哥陈贻范是治平四年(1067)进士,弟弟陈贻序更早一年中第,是治平三年(1066)的进士。兄弟俩官做得不大,却在州城西北的兴国乡专门盖了一座庆善楼,用于藏书。这是台州历史上第一座藏书楼。


书多了,找起来麻烦。陈贻范为此编写了《颍川庆善楼家藏书目》二卷,对藏书的类目进行划分。陈贻范的祖先,是东汉末年颍川名士陈寔。给庆善楼冠以颍川这一地名,有向祖先致敬的意味。


藏书楼经几代相传,书越积越多。传至元代陈孚时,已超过万卷书,天文、地理、历法、权谋、族谱等无所不包,楼房也扩建至五楹,改名叫“万卷楼”。


南宋的林师蒧、林表民父子亦爱藏书。林师蒧曾为州学谕,即州学里的教员,平生喜读书、购书。他家境不富裕,只得变卖家具、衣物用于买心爱的书籍。他的妻子很支持他,不惜变卖嫁妆给予帮助。


通过远求近购,林师蒧积累了数千卷书,另有秘文古帖、断简残刻数千卷。他称家中之堂为“康吉堂”,就是用来藏书的地方。康吉堂对当时读书风气影响很大,林师蒧死后十余年,士大夫们仍对此堂津津乐道,“堂之光辉如新,而林君殆不死也”。(吴子良《康吉堂记》)


林师蒧之子林表民继承了康吉堂。他著述颇丰,家藏更富,戴复古称赞他“风月三千首,图书四十车”。嘉定十五年(1222),林表民跟随陈耆卿一同编纂《嘉定赤城志》。完工后,又将剩余资料编为《赤城续志》《赤城三志》,可惜,这些志书都失传了。淳祐年间(1241-1252)林表民搜集了180余篇两宋文章,编成《赤城集》,流传至今。多亏了他的编纂工作,这些宋人的文字,才能被今人看见。


林表民《赤城集》


宋代台州的藏书家,还有临海的谢采伯、谢奕修、谢堂一族人,黄岩的蔡瑞、蔡镐祖孙,温岭(宋时属黄岩县)的丁世雄、丁木父子等。宋代购书门槛虽降低许多,但那些巨编大册,也非寒素之家所能购置的。因而,这些藏书家往往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然聚书不易,藏书不散更难。林表民的书,多因水灾而散亡。谢奕修将藏书赠予他人,使得后期无存物。万卷楼名震一时,也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前些年,我前往万卷楼的所在地——今临海市白水洋镇溪岸林村,问村里一位懂史的老人,藏书楼何在?老人给我指了指,说曾经在那里。我顺着手指的方向望去,是一片碧绿的田野。


时间总能消解人生的意义。人哪怕坐拥一座书山,过一百年、两百年,恐怕也化为烟尘了吧。但每一位藏书者,都是他所在时空的传火者。他们接过文明的火把,再小心翼翼地传递下去。每个人的“光晕”可能不大,接续的过程,却如火龙一般,点亮周遭的黯淡。


参考文献:《宋代藏书史》/张明君



往期链接


“武装到牙齿”的台州古城墙


台州子城,是什么东东?


宋代开元寺,日本“留学僧”的好学校


朱熹弹劾唐仲友,背后水很深


“一把手”唐仲友的A面与B面


宋代时,那些台州的“一把手”


宋代的台州,有哪些福利制度



供图:文旅湖州、台州文旅

编辑:单露娟

审核:吴世渊

监制:包建永



评论·5
苗苗
来自浙江台州3月7日 06:48
文明传火者
网友_297243
来自浙江台州3月5日 18:47
文化人做文化事
kid2670
来自浙江台州3月5日 16:03
历史文化传承需要这样的力量
杨贤华_300207
来自浙江台州3月5日 06:18
宋代的藏书
玖伍肆叁
来自浙江台州3月4日 23:04
传承光荣
查看更多神评论
我说两句…
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