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学生培养成一种什么人,老师自己就该是什么样的人。”这句话,有着24年教学经验的汪倩嫦深以为然。在她看来,教育是育人的事业,需要用心浇灌、用爱哺育。无论何时何地,她都会善待学生、真心育人,做孩子的最好的朋友、家人。


在天台县街头镇中心小学的劳动基地,汪倩嫦正带着孩子们观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将校园里的美好点滴一一收集,成为写作的实用素材。菜园里,孩子们个个热情高涨,化身为“小小劳动家”,穿梭于田垄间,把所见所闻认真记录在本子上。
“我的写作课堂从不局限于教室里,生活就是最好的素材,因此我特别鼓励孩子们走出教室,到校园里、生活中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汪倩嫦说,经过游戏和活动润色后的课堂,对培养学生们的写作、文学热情有很大帮助,而学生们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文学素养,对语文这门学科有更大的兴趣。
汪倩嫦的课堂,永远充满轻松、活跃的气氛。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是养成了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动手动脑、团结合作的好习惯。“我始终认为,课堂效率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不会给孩子们布置太多作业,但他们的学习成绩,依然能稳稳地排在校内前列。”汪倩嫦说,课余时间,自己有事没事就喜欢和孩子们呆在一起,教室是她一年到头呆的最久的地方,也是最为牵挂的地方。
“课堂上我是他们的老师,课后我们的关系更像朋友。”汪倩嫦觉得,每每和孩子们在一起,总是能感受到无尽的温暖,而孩子们也把她当做了除父母外最亲近的人,有什么秘密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倾诉。


家人式的相处模式,让汪倩嫦对每个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都稔熟于心。一些性格内向、敏感的孩子,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小细节,她总能及时发现和照顾,而对于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也总能给予最贴心的帮助。
“有一次,班上有个学生的零用钱丢了,经过一番调查,我发现应该是被其他同学顺手牵羊偷走了。”汪倩嫦说,偷东西理应受到批评,但不能让学生因此受到负面影响,如果今后同学们都把他当成一个小偷来看待,那么这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于是,汪倩嫦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他们,谁都会犯错误,‘一念之差’的后果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知错不改。” 汪倩嫦说,接着,她让学生们一一进教室再出来,目的是希望犯错的学生主动归还“赃物”。没想到,这个方法真的奏效了。
“犯了错的孩子,只是暂时地遗忘了某些品质,只要给他机会和时间,并加以引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们一定能找回自己丢失的东西。”汪倩嫦说,这当中,老师的信任、理解、宽容和耐心,就是触发学生心灵的“灵丹妙药”。
相同的经历,还发生在父亲节的一次“礼物失窃案”上。“对于做出不当行为的孩子,我也是用了同样的方法,说服他归还了手机,同时保全了孩子的自尊心。”汪倩嫦说,几次难得的经历,让她深深理解“教师工作是树人艺术”这句话的含义:教育一个孩子,往往需要老师倾注大量的爱和心血。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作为老师,我们要心怀最美的初衷,用爱灌溉、用心耕耘,静心等待绽放的花期,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汪倩嫦说道。
编辑:王怡
审核:王艳
监制:姚华
推荐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