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渊说史|“一把手”唐仲友的A面与B面
望潮客户端记者 吴世渊
2024-02-05 20:597.6万+阅读


上一期写了朱唐案(→《朱熹弹劾唐仲友,背后水很深》),有读者朋友向我吐槽,说八千字太长,都把人看晕了。


我的错!因为案情复杂,就想尽量写得细致周全一些。接下来,我多写千字文,主打轻松愉快。


书接上回。唐仲友在台州担任知州两年,为官不清廉,朱熹所弹劾的内容,有理有据。但话又说回来,他也为台州做了一些好事。人就是这样的善恶综合体。


dc6d44de608c2e68c212c750986e419.png

唐仲友


南宋淳熙八年(1181),唐仲友主持修建了中津桥,这是他最大的政绩工程。


台州城南毗灵江,城里人要去往黄岩、温州,都需过灵江到南岸。南岸的人要进城,也得过江。


南宋以前,灵江无桥,过江需要摆渡。台州城有三个渡口,上津、中津、下津,尤以中津渡口最繁忙,其位置在兴善门外的金鸡岭下,船舶往来,昼夜不绝。


唐仲友到任后,问当地老百姓,为什么不在灵江上造桥呢?百姓回答,这灵江潮起潮落,水位升降大,很难造桥。更何况,江上有这么多摆渡人,渡口边这么多做生意的小贩,造了桥,把这些人饭碗砸了,他们还吃什么?


但唐仲友认为,要致富,先修桥修路。在灵江上造一条通衢,两岸往来更加便利,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于是,他将建桥提上日程。


考虑到桥梁要适应灵江的潮汐变化,唐仲友决定造一座浮桥。开建之前,他先命人做了1:100的桥梁模型,放在水池里,通过加水取水,来模拟潮涨潮落。经反复试验,觉得可行,才开始动工。


浮桥的主体,由船和梁板构成。每2艘船组成1节,总共50艘船,组成25节。然后用缆索、地锚、锚碇等设备,将浮桥的所有船只串联,连系固定成为桥面。


修造时,工人们采用“活动引桥”的方法,即在桥的两端,搭建可以起落伸缩的活动引桥,将一端固定于河岸;另一端,用可随着水位上下而升降的多孔栈型式桥面,来衔接浮桥与河岸。如此一来,不论涨潮落潮,都能随着晨昏潮汐的起伏,随时变换坡度,不影响通行。


四月开工,至九月,浮桥落成,因位置在中津渡口,故名中津桥。桥长八十六丈(约287米),宽一丈六尺(5米余),颇具规模。


20世纪30年代中津桥(5649687)-20240205200314.jpg

上世纪30年代的中津浮桥


朱熹在弹劾唐仲友第三状里说,造浮桥花了近一万贯的官钱,但建成后,却在桥边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拦截过往船只,收取过路费,相当于给当地增添了一座税场,遗害无穷。


这里有必要为唐仲友说两句公道话。淳熙八年,正是灾荒年,百姓日子不好过。台州大搞基建,以工代赈,可缓解部分灾民的困顿生活。造桥耗费大量州库钱,收一些过路费,回笼资金,也无可厚非。更何况,浮桥的建成,确实方便了两岸百姓。


之后,中津浮桥横跨灵江八百多年,屡坏屡修。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20世纪60年代中津桥(5649689)-20240205200357.jpg

上世纪60年代的中津浮桥


唐仲友在台州做的另一件好事,是刻了许多珍贵的书籍。


宋代刻书业发达,文人写作刊书盛行,许多前代书籍也通过雕印流传。“宋体”更是印刷体中最常用的字体。


唐仲友是刻书的“发烧友”。在台州任职期间,他主持刻书数种,有《荀子》二十卷、《中说》(或称《文中子说》)十卷、《扬子法言》十三卷、《昌黎先生文集》(或称《韩子》)四十卷及《外集》十卷、《后典丽赋》四十卷。《荀子》《文中子说》《扬子法言》《韩子》合称《四子》。


台州刊本的《扬子法言》,今藏于辽宁省图书馆。该书半叶八行,每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边,采用柳体字,版面疏朗,有“字大如钱,楮墨如新”的浙刻本特点。唐仲友为该书题了后序,落款“大宋淳煕八年岁在辛丑十有一月甲申朝请郎权发遣台州军州事唐仲友后序”。


唐仲友所作后序(5649695)-20240205200323.jpg

唐仲友为书题了后序


刻书的工人,有蒋辉、王定等人,这与朱熹弹劾唐仲友第六状相吻合,“去年三月内,唐仲友叫上辉,就公使库开雕《扬子》《荀子》等印版。辉共王定等一十八人,在局雕开”。宋代刊书,刻工的姓名一般署在版心下方,有“物勒工名”的意思,表示对该书质量负责。《扬子法言》版心下,就有蒋辉的署名。


版心有刻工蒋辉名字(5649693)-20240205200318.jpg

版心有刻工蒋辉名字


台州刊本的《荀子》,也是由蒋辉等18人所刻,与《扬子法言》版式相同。《荀子》一书传至宋代,于熙宁元年(1068)由崇文院校订、国子监印行。宋室南渡后,书籍缺毁严重。唐仲友任台州知州期间,寻访到善本,就命人用公使库钱雕刊。


唐仲友遭弹劾后,这些雕板收归南宋国子监,再刊印的,就成了国子监刊本。


台州本《荀子》后来舶运到日本,曾收藏于金泽文库——这是日本镰仓幕府时期,由政治家北条实时创建的图书馆。镰仓幕府灭亡后,文库藏书多有散失。台州本《荀子》几经辗转,在德川幕府时代,为书法家狩谷望之所得。狩谷据此为母本,摹刻了副本。再后来,母本流失,副本却留了下来。


清光绪年间,外交家黎庶昌先生担任驻日公使,以重金搜求我国散逸日本的经籍。随员杨守敬,每天出入坊市,物色古籍,竟发现台州本《荀子》的副本。光绪八年(1882)至十年(1884),黎杨二人编刻《古逸丛书》,收录本土久已失传的26种佚书,其中就包括了台州本《荀子》——兜兜转转,它重新回到了国人的视野。


所谓“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台州本《四子》之中,一本存于国内,一本流亡海外,尚能为今人所见,至于《文中子说》与《昌黎先生文集》则无处寻觅了。据朱熹弹劾唐仲友第六状所言,当年共印了606部《四子》,如今仅存一二,实在令爱书之人扼腕叹息。


辽宁省图书馆的台州本《扬子法言》3(5649716)-20240205200406.jpg

台州本《扬子法言》,今藏于辽宁省图书馆


唐仲友本人也著述颇丰,传世的却只有《帝王经世图谱》一本,另有零星文章,散落于地方古籍。据说,这是朱熹门徒故意打压的结果。朱唐公案,历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站朱熹者有之,站唐仲友者亦有之。有两位我非常尊敬的学者,一位是浙江师范大学黄灵庚教授,另一位是临海市博物馆原馆长徐三见先生,都为唐仲友鸣不平。我的讲述,仅仅为读者提供一种视角罢了。


参考文献:《嘉定赤城志》/陈耆卿、《唐仲友刻书今存》/王菡

IMG_0672.png

往期链接


“武装到牙齿”的台州古城墙


台州子城,是什么东东?


宋代开元寺,日本“留学僧”的好学校


朱熹弹劾唐仲友,背后水很深



供图:彭连生、辽宁省图书馆

编辑:吴世渊

审核:单露娟

监制:包建永


评论·7
读友_RBQAH9
来自浙江台州2月6日 17:07
看来,人不是简单地用好或坏两级来评价
途威wh
来自浙江台州2月6日 14:49
历史是一面镜子
读友_R8UCN9
来自浙江杭州2月6日 09:36
好官
静姝
来自浙江宁波2月6日 09:15
人就是这样的善恶综合体。
龙傲天
来自浙江台州2月6日 09:06
好看!继续
查看更多神评论
我说两句…
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