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渊说史|朱熹弹劾唐仲友,背后水很深
望潮客户端记者 吴世渊
2024-01-29 19:482.7万+阅读



明代凌濛初的小说集《二刻拍案惊奇》,戏说了一桩台州公案。


话说南宋淳熙九年(1182),时任浙东提举的朱熹巡历台州,弹劾台州知州唐仲友,说他贪污腐败,还跟歌伎严蕊有不正当关系。


为了取得进一步口供,朱熹把严蕊抓了起来,刑讯逼供,让她招出更多细节。谁知严蕊虽弱女子,却是根硬骨头,打死都不招。


面对狱官,她正色道:“天下事,真则是真,假则是假,岂可自惜微躯,信口妄言,以污士大夫?今日宁可置我死地,要我诬人,断然不成的!”


一番慷慨陈词,把狱官震慑住了。


民间同情严蕊遭遇,议论之间,都敬佩她的义气。四方侠义少年,还特地跑来探望她。


后来,岳飞之子岳霖当了浙东提刑,重审严蕊一案。听闻严蕊擅长填词,岳霖就叫她当场填一首。


严蕊略加思索,把这些日子的心事,附着到词中,口占《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岳霖听罢,对严蕊的才情大加赞赏,当即将她无罪释放了。再后,严蕊嫁与宗室,皆大欢喜。


这篇《硬勘案大儒争闲气 甘受刑侠女著芳名》,把严蕊刻画成侠女,唐仲友是个风流知州。而大儒朱熹,则是个偏执狂,是个心胸狭隘、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故事的结尾,英雄后人岳霖主持正义,还侠女一个清白。



凌濛初写小说,倒也不是凭空创作,而是基于宋人笔记敷衍而成。宋代洪迈的《夷坚志》、周密的《齐东野语》,都记载了这一则故事。


洪迈与朱熹是同时代人,同朝为官,但两人关系很恶劣。洪迈早年在“主和派”宰相汤思退门下,主张宋朝与金国和谈。朱熹却是主战派,他抨击洪迈“奸险谗佞,不宜在人主左右”。


因此,洪迈在《夷坚志》里,给朱熹编排了这样一出“好戏”。


为什么说是编排?因为,《宝庆会稽续志》里,详细记载了从南宋乾道至庆元年间,担任浙东提刑的人名,并没有岳霖。淳熙八年至十年,担任浙东提刑是傅淇和张诏。


那首脍炙人口的《卜算子》,也非严蕊所作,原作者应当是唐仲友的表弟高宣教(宣教,是宋代迪功郎的别称)。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此考证过。


更何况,宋代时律法已然严谨。若提刑官仅凭一首词,就释放了疑犯,岂不是太儿戏了。


周密《齐东野语》的成书,距离朱唐案已过去七八十年,其中添加了许多“八卦”。比方说,朱熹与唐仲友之所以交恶,是陈亮(南宋文学家、永康学派创始人)从中作梗。


陈亮到台州时,看上了一个官伎,想把她带走。但唐仲友对官伎说,陈亮是个穷光蛋,你跟着他,只能受冻挨饿。官伎一听,自然不愿意了。


得知唐仲友如此不厚道,陈亮很恼怒,就跑到朱熹面前告状:“唐仲友说你朱老夫子不识字,怎么当监司啊。”


朱熹听后,气上心头,借故前往台州巡察,到州城临海时,唐仲友未能及时来迎接。朱熹顿时觉得:陈亮说得没错,唐仲友这小子看不起我。于是,他便搜罗罪状,向朝廷弹劾唐仲友。


此事被宋孝宗皇帝知道了,问宰相王淮,朱唐二人是怎么回事。王淮轻描淡写地说,就是两个秀才争闲气罢了。


周密在故事结尾写到,上述情节,是从台州乡亲那边听来的,作为《夷坚志》的补充。


台州坊间流传这样的故事,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夷坚志》等笔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许出于偏袒弱者的心态,尤其弱者还是当地的“花魁”。时过境迁,老百姓才不会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只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故事在口口相传中,“流变”出越来越多的细节,但距离历史的本来面目,似乎也越来越遥远。王国维说,“宋人小说,多不足信”“《齐东野语》所纪朱唐公案,恐亦未可信也”。


那么,朱唐案的真相究竟如何?在真实的历史中,朱熹、唐仲友、严蕊三人,又各自有着怎样一副面孔呢?



时针拨回南宋淳熙八年(1181)。这年,浙东接连闹旱灾、洪灾,百姓颗粒无收,大饥荒随之而来。流民成群结队,外出乞食。在富饶的浙江,这是难以想象的灾祸。


朝廷须出面赈灾。右丞相王淮要挑选一个能人,挑起赈灾的大梁。他左思右想,把这个艰巨任务交给了朱熹。


在后世读书人心目中,朱熹是比肩孔子的圣人。他与程颢、程颐开创了程朱理学,其著作《四书集注》,是明清科举考试的必读教材。


而朱熹在世时,他的学说仅仅是宋代诸多学术流派中的一种,推崇的人很多,“黑粉”也不少。更多时候,他只是一个忧国忧民,又不失理想主义的朝廷官员。


朱 熹


王淮推荐朱熹,基于三点考虑。其一,朱熹刚刚在江西南康军赈灾有功,共济灾民二十万,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其二,赈灾工作不好干,容易得罪人,但朱熹为人刚直,不怕得罪人。其三,像朱熹这样的理学家,在民间与知识界一呼百应,举荐他做官,也表现了朝廷任人唯贤的包容气度。


是年九月,51岁的朱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简称“浙东提举”,相当于分管民政的副省长,又有监察弹劾州县官员之权。


在朱熹看来,浙东的大饥荒,不光是天灾,也是人祸。老百姓谷物歉收的情况下,朝廷还要征收苛捐杂税。都把粮食上交了,百姓还吃什么呢?觐见宋孝宗皇帝时,朱熹说,拨粮拨款,救济灾民,是权宜之计;趁赈灾之际,减免税收,彻底改革赋税制度,扭转国富民穷的局面,才是根本。


淳熙九年(1182)正月,朱熹开始对浙东进行第一轮赈灾巡视,为期两个月,走了绍兴、婺州、衢州等地。果然,他发现有官吏侵吞公款、漏报饥民的情况。比如,绍兴指使密克勤大量侵吞拨给上虞、新昌、嵊县的赈济米;衢州知州李峄隐瞒灾情,说当地不缺粮,使得不少灾民饿死冻死,等等。


愤怒的朱老夫子接连上奏弹劾:请朝廷立刻罢免这些渎职的贪官污吏!言辞之激烈,让人觉得他那一大把白胡子要“炸毛”了。


然而,每一封送上去的折子,朝廷都没有回应。这是什么情况?朱熹等了好几个月,实在忍不住,就给王淮写了封信。就是有名的《上宰相书》。


信中,朱熹抱怨道:来浙东这段时间,我夙兴夜寐,弹劾了这么多官员,没有一个得到处理。老夫很生气,早知道这样,就不接这活了——当然,这是气话。


这封信也是石沉大海。


迟迟等不到回复的朱熹,开始了他第二轮赈灾巡视。这一次,他前往的是台州。



淳熙九年(1182)七月十六日,朱熹离开绍兴。在前往台州的路上,他遇到了两批流民。


这些流民都来自台州,扶老携幼,衣衫褴褛,举家逃难。


朱熹下马询问。流民们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诉苦,说台州干旱严重,但官府一直催缴税收,我们没了活路,才出来乞讨。


又有人说,台州知州唐仲友,作为父母官,催百姓交租税尤其急迫,还在当地做了许多“不公不法事件”。


唐仲友,朱熹多少了解一点。他是婺州人,南宋侍御史唐尧封之子,少年得志,十五岁即中进士,又精通学术,与吕祖谦、陈亮同为“婺学”代表人物,称得上天下闻名的大学者。


唐仲友


同时,唐仲友兄弟唐仲温的妻子,是宰相王淮的妹妹。唐、王两家是姻亲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唐仲友“朝中有人”,他背后的靠山,正是当朝宰相。


朱熹虽然耿直,甚至有点“轴”,可他不是傻瓜。他当然知道,巡察过程中,如果得罪了唐仲友意味着什么。


一番抉择之下,朱熹仍决定,偏向虎山行,去好好会一会这位唐知州,查明真相。


过境天台县时,有人拦住了朱熹的车马,向他控诉官府催缴税款、骚扰饥民的行为。


天台县夏季纳税的总额是“绢一万二千余匹,钱三万六千余贯”,本来应该八月底完成,台州官府一定要老百姓六月底之前缴纳。


六月下旬,天台县已经缴纳“绢五千五百余匹,钱二万四千余贯”,而唐仲友以催缴迟缓为理由,抓走了天台知县赵公植,要求十天之内,各家各户补交齐全,才放还知县。


另外,唐仲友派遣张伯温等人,到宁海追缴去年的欠米余税,对百姓“百端骚扰”。当地群情激愤,大伙都想把官差抓起来揍一顿,张伯温闻风而逃。


鉴于沿途的所见所闻,七月十九日、二十三日,朱熹连上两道奏折,弹劾唐仲友失职——既然有司已经下令,减免百姓税收,台州反而提前催缴,置百姓于不顾,致使流民急剧增加。


也就是在七月二十三日这天,朱熹抵达台州,正式开始进驻调查。


在台州官衙,朱唐二人终于相见。朱熹向唐仲友提出,交出台州的账簿,本“钦差”要查阅这两年的收支情况。但唐仲友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肯交出来。


钦差大人来查账,知州理应配合。唐仲友这番表现,显得十分可疑。在亲眼见到灾后台州城内民生凋敝的景象,朱熹内心愈发认为,这背后的水很深。


许多事情,就怕细究。一旦认真追究起来,真相就“噼里啪啦”地冒了出来。朱熹经过翔实调查,很快掌握了一些人证物证。


尽管唐仲友始终不交出账簿原件,但没过几天,监库官司理王之纯在州库中,找到了一本账簿的草稿簿。草稿簿中记载的收支金额并不完整,时间也不大连贯,可对照经手人——库银管理员叶志的口供,还是看出了端倪。


比如,唐仲友违规从公库里支钱28616贯682文,送给了别人,其中有1482贯263文是“送妻兄及与第二儿妇之父何知县、何教授、何宣教兄弟”。一贯钱,按照购买力折算,相当于现在的300元——也就是说,唐仲友至少从公库中贪污了850多万元。


再如,唐仲友命公使库刻《四子》(《荀子》《扬子》《文中子》《韩子》)书籍,一共606套,其中375套去向不明。搁今天看,书不见了,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古代,精美成套的书籍非常值钱。朱熹派人顺藤摸瓜,原来,这些书都被唐仲友派人运回老家,在私人书坊售卖,用公家的资源,为自己谋利。


其他还有诸多罪状,像违法收税、骚扰百姓、非法侵吞人户财产、搜集隐私敲诈富户、打击报复、逼死人命、培植爪牙、纵容亲属等。这些罪状,都有证人及口供,像监库官王之纯、造买使姚舜卿、道士李冲虚、铁匠作头林明、官伎王静等。


在调查过程中,一个关键证人也忽地跳将出来。


七月二十六日晚,月黑风高夜,唐仲友府邸后墙,翻出来一个人影。那人影走到亭子边时,被台州通判赵善伋和士兵当场捉拿。


经审问,此人名叫蒋辉,明州人士,是个发配台州服役的人犯。蒋辉有一手雕刻的好功夫,五年前,他伙同他人制造假钞,到临安府去花,被人识破。造假钞,放在任何时代都是重罪。由于他造的金额不高,且不是主犯,得以保住性命,只发配到台州做酒务。


既是人犯,怎么会跑到知州家里,还从后墙翻出来?


蒋辉交代,他到台州监牢后没多久,就被当地官员“慧眼识英才”。连印假钞的铜版都能刻,那干脆出来刻书吧。于是找人顶替了他酿酒的杂役,让他专职刻书。


蒋辉刻《扬子法言》


淳熙七年(1180)底,唐仲友到台州任知州,也发现眼皮底下,居然有蒋辉这等“人才”,便将他安排到自家的后堂,提供起居衣食,有一个叫金婆婆的专门给他送饭。


唐仲友当然没安什么好心,他窝藏人犯,竟是想让他制造假钞。唐仲友对蒋辉说:“你若不依我说,便送你入狱囚杀。”唐仲友侄子三六宣教也说:“你若与仲友做造会子(宋时纸币称会子)留心,仲友任满带你归婺州,照顾你不难。”


如此威逼利诱,蒋辉只好乖乖就范。他雕刻了模板,淳熙八年十二月至九年六月,印了2600多贯假会子。七月,听说提举大人要来巡视,风声紧,就不再印了。直到七月二十六日,金婆婆来报信,说:“你且急出去,提举封了诸库,恐搜见你。”蒋辉急忙用梯子翻出后墙,被人逮个正着。


图片

宋代会子


听了蒋辉的描述,朱熹愤懑之余,甚至有些“细思极恐”——还有什么是唐仲友干不出来的?


七月二十七日深夜,朱熹怎么也睡不着,提笔撰写了弹劾唐仲友的第三道奏折,恳请皇帝罢免唐仲友,再对其依法处置。


然而,这封奏折呈上去,跟前几道弹劾状一样,依然没有任何回响。


去年十一月,在临安皇宫延和殿,朱熹与宋孝宗对谈。孝宗答应,凡朱熹的要求,必定快速回应,并采取措施。


皇帝看到我写的信了吗?朱熹内心很迷惘。



得不到回应的日子里,朱熹没有闲着,继续盘查、审问。


一个女人走到了案情的最前面。这个女人不简单,她叫严蕊,台州官伎的行首(头牌)。


严蕊是艺名,她本姓周,台州黄岩人,长得花容月貌自不必讲,据说还填得一手好词。


图片

严蕊 吴志猛 绘


唐仲友一到台州,就对严蕊青睐有加,每当公筵、家筵,都要叫上这位美人助兴。两人在公众面前出入无间,表现得异常亲密。


为了取悦美人,唐仲友用公款给严蕊“刷礼物”。据账簿草稿本记录,并库银管理员叶志口供,唐仲友在公库取了699贯52文,买高档的暗花罗织物,给严蕊做衣裳。


酒宴过后,严蕊便留宿唐宅,二人“逾滥”,即发生同居关系。


这件事情的吊诡之处在于,后世流传的故事中,严蕊宁可遭受酷刑,也不愿连累唐仲友:“循分供唱,吟诗侑酒是有的,曾无一毫他事。”(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但在八月八日,弹劾唐仲友的第四状中,朱熹清楚地写道,通判在黄岩郑奭家里找到了严蕊。面对审讯,严蕊并没有像小说家所言的那样强硬,而是很快招供了。


据严蕊供述,今年(淳熙九年)的二月二十六日、五月十七日,她就与唐仲友“逾滥”。按照大宋律法,官员与官伎有不正当关系,治“法官冶游罪”,须革职查办。


为了独占严蕊,唐仲友决定帮她脱籍,还她自由身。这对堂堂知州大人来说,并非难事。可办理脱籍手续时,不知是唐仲友太大意,还是留了一手,他并未将此事知会妓乐司。因而,手续未完全走完。


这严蕊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等待脱籍期间,她借着唐仲友这层关系,帮人办事,收好处费。比方说,临海县有个叫徐新的人,在台州城内做卖酒的行当。饥荒年,酒不好卖,他想脱手这桩亏本生意,就前后花了42贯240文打点严蕊。严蕊便求唐仲友免去徐新卖酒的差事。再比如,一个叫杨准的官员,私藏官伎张百二,怕东窗事发,送了严蕊100贯,严蕊也帮其摆平了。


五月十六日,在庆祝严蕊获得人生解放的宴会上,唐仲友表弟高宣教填了著名的《卜算子》。“去又如何去,住又如何住。但得山花插满头,休问奴归处。”表现了严蕊既得自由,又不知何去何从的矛盾心理。言下之意,还是要靠唐知州来安排归处。


上梁不正下梁歪。唐仲友与严蕊“逾滥”,他的三个儿子,唐士俊、唐士特、唐士济也多出入官伎之家。在台州官民布置水陆道场求雨之际,唐士俊醉酒回家,携带数个官伎,一路嬉笑唱歌。百姓哗然,议论纷纷:“太守如此,儿子又如此,如何会有雨泽感应?”


事实上,朱熹弹劾唐仲友的诸多罪状中,“逾滥”可以说是最轻的一条。造假钞、贪污库银才是重罪。



这边朱熹接连上弹劾状,誓要将唐知州拉下马。那边的唐仲友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他要适时出招反击。


得知严蕊被捕后,唐仲友怒火中烧,竟纠集一批吏卒,强行闯入司理院,拖拽捶打推司官。不知道是想把严蕊抢出来,还是意图威胁办案官员,给朱熹一个下马威。


针对朱熹的弹劾状,唐仲友亦往朝廷写了一份自辩状。说朱熹“搜捉轿担”的行为,吓到了他兄弟的媳妇王氏,即当朝宰相王淮的妹妹,导致她心脏病发作,病情危险。还说,朱熹久留台州,没有做好浙东各地的赈灾工作。


对此,朱熹在八月十日,第五封弹劾状中一一驳斥。王氏从未“呼医问药”,所谓“惊怖致病”的说法,完全是一派胡言。之所以留守台州,就是为了“死磕”唐仲友,防止他逞凶反扑,等到新知州史弥正到任,交接了公务,唐仲友再也无权作恶,自己就立即动身去别地赈灾。


朱熹深知,自己对唐仲友的屡屡举报,已触碰到一张官官相护的大网。他不在乎了,只希望朝廷能早日罢免唐仲友,绳之以法,“以谢台州之民”;再治他朱熹冒犯权贵、办事不力之罪,“以谢仲友之党”。


朱唐二人的交相争辩,不光在台州闹得满城风雨,朝堂之上的士大夫们也议论纷纷。此事终于被宋孝宗知道了,就找王淮询问。王淮是唐仲友的姻亲,自是包庇他,只将朱熹的第一封弹劾状和唐仲友的自辩状,呈给宋孝宗,其余的弹劾状都扣下了。


孝宗问:“此事你怎么看?”王淮回答:“朱,程学;唐,苏学。”意思是,朱熹继承程颢、程颐之学,唐仲友则主张苏轼的学问。孝宗笑笑,缓下唐仲友之罪。


宋孝宗偏爱苏轼,曾追谥其“文忠”,听说唐仲友也爱苏学,自然对他多一分好感。至于朱熹这样的道学家,成天教人“存天理,灭人欲”,严肃且咄咄逼人,真无趣。


其实,唐仲友虽有学问,但与“苏学”风马牛不相及。王淮此举,迎合上意,巧妙地将朱唐二人的贪污与反贪污之争,转化为学术之争。


皇帝不再追究了,但朝堂上的议论要平息。原本唐仲友即将升迁江西提刑,王淮免去了他这一职务,改将江西提刑一职转授朱熹。


这番操作实在高明,一方面,彻底斩断了朱熹与台州贪腐案的关系,另一方面,也给不明真相的人一种假象,朱熹弹劾的行为,好像是为了取唐仲友而代之。


朱熹一眼识破了其中的诡局。九月四日,身在处州巡视灾情的他,先写了一道辞职状,拒不任职;再上一道弹劾唐仲友的第六状,重申唐仲友中饱私囊、造假钞的罪状,细节更生动,证据更确凿。


朱熹的请辞,让王淮觉得很没面子。如果答应朱熹的请求,不就是对自己“啪啪打脸”吗?因而再三挽留,不断敦促他上任。但朱熹是铁了心不干,九月十二日,他离开浙东,挂冠南归,回福建老家奉祠——做个只领官俸而无职事的祠禄官。途中,他给陆游写了封信,说从此闭门读书,其他事都付之一笑。


唐仲友的结局如何呢?自被罢免江西提刑后,他虽免于追究,却从此断了政治前途,回到婺州写作、讲学。6年后,也就是淳熙十五年(1188)过世,终年52岁。他一生著作等身,著有《六经解》《诸史精义》《帝王经世图谱》等八百余卷,胜过东莱先生吕祖谦。然而,他身后默默无闻,“《宋史》不载其名,书籍亦几绝迹”。


从世俗眼光看,朱唐之辩,二人都是输家。



朱唐案到此结束了吗?并没有。


上文说到,王淮先前推荐朱熹为浙东提举,有拉拢的意味。宋孝宗一朝,士大夫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虞允文、赵雄、王淮为代表的事功派,主张趋事赴功,他们是朝中的当权派。另一派是以吕祖谦、张栻、朱熹为代表的道学派,讲究正心诚意、崇道德,属于在野派。


事功与道学,孰是孰非,本无定论。后者不在其位,往往以清议的方式,对前者提出尖锐批评;前者则以手中的权力来打压后者。道学家说事功派为利奔走,以权谋把持天下。事功派称讲道学的整日空谈性理、无实际用处。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随着张栻、吕祖谦的先后去世,朱熹俨然成为闽中、湖湘、浙东道学的共同领袖,也变成朝中反道学势力的箭垛。


而朱熹弹劾唐仲友事件,可看作是两股势力彻底分野的导火索。王淮集团眼见朱熹拉拢不成,还捅出个大娄子,便对道学派采取猛烈攻讦。


吏部尚书郑丙“迎合宰相意”,攻击朱熹“欺世盗名,不宜信用”。监察御史陈贾也跟着上奏:“道学之徒,假名以济其伪,乞摈斥勿用。”远在福建的朱熹,遭受着一轮又一轮的羞辱。


这还不算完。朱唐案过去14年后,庆元二年(1196),外戚出身的权相韩侂胄联合京镗、何澹、胡纮为代表的反道学势力,发动了“庆元党禁”,将道学污名化为“伪学”,称道学一派为“逆党”,对其进行残酷清算。作为道学领袖,朱熹遭落职罢祠。甚至有人上书,欲斩之而后快,所幸未得逞。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洪迈以小说家的笔调,将朱唐案“故事新编”——身为朝廷命官的朱熹,居然严刑拷打弱女子严蕊。一个是道学家,一个是歌伎,两者身份、地位强弱悬殊,自然为人所津津乐道,广为流传。那首高宣教所作的《卜算子》,亦被附会到严蕊头上。


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在满朝诋毁声中,于家中病逝,在他身边的,惟叶贺孙、蔡沈等九位学生。


直至宋理宗朝,道学成为官方主流思想,此时距离朱熹去世,已过了30年。


而流言始终存在。元明以降,程朱理学被奉为金科玉律,朱熹也位列神坛。与任何学术思想一样,在野时生机勃勃,一旦尊为官学,就逐渐僵化成教条。普通百姓无所谓,受折磨的是读书人。


凌濛初一生科场失意,是体制外的边缘文人,难免对官方儒学、假道学产生厌恶之情。在《二刻拍案惊奇》里,与其说他解构朱熹,不妨说他是在恶搞那些满口仁义道德、满腹坏心肠的假道学。


凌濛初


想自由的人得不到自由,哲学家成为自己哲学的受害者,这可能是历史的常态。还是成为小说家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凌濛初就给严蕊安排了一个好归宿,她脱籍成功,终获自由。真实历史中,她的结局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希望她拥有一个好的余生。


参考文献:《夷坚志》/洪迈、《齐东野语》/周密、《二刻拍案惊奇》/凌濛初、《朱熹年谱长编》/束景南、《历史上朱熹弹劾唐仲友公案》/李致忠、《朱熹六劾唐仲友新考》/王正、《朱熹与严蕊:从南宋流言到晚明小说》谢谦、《朱熹查贪》/彭红卫


图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湖州市图书馆


往期链接


“武装到牙齿”的台州古城墙


台州子城,是什么东东?


宋代开元寺,日本“留学僧”的好学校


插图:方一蕾

编辑:吴世渊

审核:诸葛晨晨

监制:包建永


评论·3
用户690460
来自浙江台州2月26日 10:26
历史课
火独明
来自浙江杭州1月30日 08:33
好长 慢慢看
杨贤华_300207
来自浙江台州1月30日 07:39
说说历史
查看更多神评论
我说两句…
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