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俞德超的中国梦
望潮客户端记者 赵宗彪
2024-01-10 19:40阅读


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人走过路途的长短、沿途的风景、创造的价值,却因人而异。


俞德超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人生可以有很多种可能,人可以创造出超出自己预期的生命价值。


从一个山村的放牛娃到一个分子生物科学家,俞德超走了30年。


从一个科学家到高端医药行业的企业家,俞德超走了20多年。他以自己的知识,不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他领导的信达生物制药公司员工近6000人,市值曾突破千亿港元,成为拥有上市单抗药物最多的中国药企。因为他的新药,给超200万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所有这一切,都因为他怀着一个朴素的梦想:开发出老百姓能够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


40a824e6579b59ac60d1e7651943ff0.jpg

俞德超在信达生物


  山村少年的梦想  


1964年,俞德超出生于浙东天台县街头镇一个叫雷马坑的小山村,从村里走到有汽车的地方,要6次涉水走过流水淙淙的山间小溪。他是6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当年贫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让他对大山外的世界充满期待。在当时,要走出大山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他的小学时光,是在一边放牛砍柴、一边上学中度过。村里学生少,只能两三个班级一起上,老师同时教几个班的课程,称为复式教学。他是学习最用功、成绩最好的学生。那时候,除了课本,他几乎看不到有文字的纸片。俞德超的梦想,是像电影里一样,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城里人生活。他当时看到的城里人,都有粮票、有住房、有工资,不用饿肚子,上学不用打赤脚,更不用担心冬天的寒风。也正是因为对大山外的期待,让他从一个山村的放牛娃,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在1982年考上了浙江林学院,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梦想。


童年时代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俞德超不肯认输的坚强性格。当他发现攻读的本科专业,无法满足自己的目标时,他马上决定考研。1986年,他考上了南京林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1989年,他又考上了中科院的博士生,并以出色的成绩,赢得了赴美国深造的机会。1993年远赴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工作站,从事药物化学专业研究。他善于综合各个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不断寻找发明与创新,又能一天十几个小时地沉浸于实验室,被誉为“魔法之手”。聪明与勤奋,不断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让他成为生物药品研究方面的著名科学家。


俞德超3(5431456)-20240110183357.jpg

俞德超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学习

俞德超4(5431458)-20240110183417.jpg

俞德超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实验室里


鉴于他的成就,哈佛大学医学院邀请他去当教授。俞德超认为自己没有在美国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更想从事产业应用性的工作,就婉拒了对方的邀请,而去了一家叫Calydon的制药公司,参加新药的研制。他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研究员、小组长、研发负责人到副总裁的华丽转身,显示了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此后,他又在美国多家知名药企担任研发要职,成为美国业界知名的肿瘤治疗药物研发专家。


俞德超5(5431452)-20240110183402.jpg

俞德超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


1997年,老家母亲的一场病,改变了俞德超的生命轨迹:母亲得了胃癌。孝顺的他,马上寄去了美国最新的专治肿瘤的新药,老太太吃过一段时间,在别人眼里已是绝症的她,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老太太直到2022年以97岁的高龄去世),而同村的另一个胃癌病人,在手术后第二年就去世了。此事在天台当地传开后,同类的许多病人都向俞德超求助。但是俞德超发现自己更无助:国外的救命好药,中国不是没有,就是太贵买不起。


这个无助,给善良的俞德超以极大的震动:能不能改变这种现状?让中国老百姓也能用得上、买得起国际上的好药?我能不能做这项工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统的家国情怀,并没有因为身处异邦而消逝。已经实现了城市梦、美国梦的俞德超,经过反复思考,终于下定决心,回国造药,让千千万万个像他母亲一样的中国人,都能用得起高端生物药,实现健康与长寿。


2006年,俞德超告别妻女,告别美国的事业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踏上了回国的航班。


  初试牛刀“康柏西普” 


一直以来,癌症都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也是各个国家最为关注的疾病类型。据世卫组织统计,2020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达2019万余例,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中国人口基数庞大,是目前全球癌症发病和死亡人数最高的国家,现存患者人数接近1000万。


刚刚回国的俞德超,加盟了一家四川的制药公司。尽管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和经营业绩,要生产更多的中国百姓用得起的高端药,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2010年,俞德超离开这家医药公司,决定去苏州单独创办能够实现自己中国梦的企业。


2011年8月,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成立,俞德超开始了医药中国梦的长征——建中国最好、世界一流、受人尊敬的公司,开发老百姓可以买得到、用得起的高质量救命药。


俞德超1(5431460)-20240110183411.jpg

俞德超在信达生物


一款生物药从研制到上市,往往需要经历“双十”大关:十年的时间、十亿美元的费用。即使如此,成功率往往也只有3%。当时的中国制药行业,最多的企业是生产仿制药。好处是见效快,经济效益高。坏处是,国际尖端的好药价格高,中国老百姓依旧买不到、也用不起。


任何一个公司,生存与赢利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公司初创时期,急需得到市场的认同。当公司面临着继续投入巨资做新产品研发,前景可能一无所有,而投入仿制药的制造,万无一失即可赢利之时,作为公司总裁的俞德超,必须作出最后的抉择。


俞德超认为,造出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高端生物药,是我们信达的使命。为什么美国的患者能用上最新的抗癌药,而中国的患者只能接受20年前的治疗水平?为了完成这个使命,我们必须搏一把,对标国际标准做前沿创新药!


对制药人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拯救生命、帮助到患者。俞德超最幸福的时刻,是接到医生的报喜电话:“我的双目失明的病人,用了你们的药,今天能看见了。”“那个得了淋巴瘤的90后小姑娘,打了2针信迪利单抗后,肿瘤消失了!”至今俞德超已经领导开发10余款新药上市,有2款药令他印象最深刻。


2013年12月,俞德超共同发明和领导开发的康柏西普历经近8年的研发与试验,终于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成功上市。国外同行评价:康柏西普是第一个美国之外研发的高端生物药。它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唯一一个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命名委员会命名的创新药物。2014年2月在美国举行的第十一届新生血管年会上,康柏西普得到300多位全球顶尖眼底病专家的一致认可。


2018年12月,信达生物的免疫治疗药物信迪利单抗(达伯舒)成功上市,标志着抗肿瘤免疫治疗进入了“中国创新时代”。但让患者用得上,与让患者用得起,还有一段距离。此药要进入医保的药品目录,要通过层层筛选,最终才进入价格谈判阶段。信达的谈判代表心中不安,提前打电话向俞德超问询价格底线。


俞德超非常明确:此药事关中国几百万患者,不管多少钱,没有底价,一定要进。最后,达伯舒是当年唯一通过医保谈判成功列入国家医保目录的PD-1单抗药物,降幅达64%,仅为美国同类药的1/12。


让中国老百姓用得起高端生物药的愿望,终于实现,俞德超创办信达生物时的使命“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也成为现实。


  使命在肩一往无前  


人的身体有着强大自我修复能力。组成生命体的细胞,每天都在产生,每天都在死亡。人的99.99%的疾病,都是通过自身的免疫能力自愈的。癌症,就是自身免疫力的下降,导致癌细胞的无限分裂扩散。传统的医疗方法,一是割除癌肿瘤(开刀),二是放射疗法(放疗),三是化学治疗药物(化疗),这三者,特别是后两者,一是复发率高,二是副作用大,对正常的功能包括免疫功能造成毒副作用。生物药物的原理是,通过基因和细胞水平上的有效作用,阻断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基因之间的信号传导,使其无法扩散,再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将癌细胞杀死。其中肿瘤免疫治疗是目前医学界较先进的肿瘤医疗办法。


对信达生物制药公司而言,还不过短短的十多年。这家公司,是俞德超生命的放大,是他实现人生使命的桥梁。


对俞德超而言,将自己人生的使命献给父母之邦,是光荣的。他多次提起,一个美国少女艾丽莎,为了第一个登上火星,把自己的余生献给对火星的探索事业,将在漫漫的太空旅行中孤独地度过,预计在2033年登上火星,并将一个人终老于火星。俞德超说,为人类的美好理想而奋斗,是非常值得的。


这是他对自己的自励,也是对公司目标的坚定不移。


俞德超的英文名字叫迈克尔(Michael),这是英语世界里许多男性都会起的名字,在公司里人们常常以此称呼他。


俞德超是个非常谦和、低调的人。他自嘲说,我高中毕业后,考了3年才考上大学。到美国留学读博士后,虽然科研上出了很多成果,依然讲不好英语。待人接物,他都彬彬有礼,同大学教授没有差别。事实上,蹄坚角利的动物,都是弱者,而老虎与狮子,都是毛软皮滑,温和缓慢的。内心真正强大的人,都不会剑拔弩张、声嘶力竭。


信达公司里,大家也都以同学相称,简直就是一座学校。信达生物因为俞德超的使命,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创业者。他们从大洋彼岸归来、从各个科研院所走来,共同从事一项令人尊敬的事业:开发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好药。


员工杨杰的小孩常常跟同学讲,自己的妈妈是信达公司的制药科学家,家长们因此常常帮助这位母亲照顾孩子:我们帮助她,是因为信达的药,能救百姓的命。一个父亲因癌症去世的科学家时世栋,也因为信达的使命,毅然回国加盟,希望像他父亲这样的病人能够因为自己的研究而得到救治。信达的员工,都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一份荣誉感:我们为百姓的健康而奋斗。也正是这个信念,一直支持着大家走过许多艰难的日子。


  人生必须有自己的使命  


童年的苦难像一个筛子,既塑造了生活中的强者,又让成功者更富有同情与怜悯之心。俞德超本性善良,凡事总为人着想。这固然与他从小生活的艰难困苦有关,更多的,则来自他的胸怀、见识和眼界。他来自山村,知道别人生活的艰辛,希望以自己的能力,让世界更加美好。他在艰难创业的时候,大家同甘共苦,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待到产品上市后,与他一起的奋斗者,都得到了很好的物质激励,成为公司的股东。


尽管同国外的同类药相比,信达的生物药已是物美价廉,但毕竟还有许多患者经济困难。为此,信达公司积极参与公益项目,目前已开展了多项患者援助,捐赠总金额达34亿元,有17万患者免费使用信达生物开发的药物。如果俞德超母亲的在天之灵知道小儿子所做的这一切,一定会为他感到自豪。


俞德超7(5431450)-20240110183406.jpg

俞德超与母亲


在高中同班同学的眼中,俞德超是一个意志坚定又非常勤奋的人。当年读高中的时候,因为住校生熄灯后无法学习,他就借住在学校附近的同学家中。总是晚自习后回来,继续开灯学习,第二天,在同学还未起来时即已离开,提前去学校早自修。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不一定是成绩最好,却肯定是全班最勤奋、最刻苦的同学。


回国创业之后,俞德超只要有空,都要回家看望老母亲,尽量挤时间多陪老人。他是一个有浓郁家乡情结的人。信达生物有一个研究院叫“国清院”,既有“民若康,国即清”的寓意,也是对天台老家佛教天台宗祖庭国清寺的纪念。


人有“三命”,一是父母给予的生命,二是社会赋予的性命,三是自己确定的使命。俞德超给自己确定的使命是,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为人类健康贡献福祉。这个使命,现在正通过他创办的信达生物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随着公司的扩大,原先只为中国百姓造药的目标,正在变成为全人类造药。


俞德超说:“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出生何处,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享受到科学进步带来的健康成果。”


这是俞德超的初心,是他的中国梦,是全球梦,也是他的终生使命。崇高的理想,会激发人的潜能。他相信,人生一定有自己的使命,生命才有意义。公司取名信达,即是提出使命,践行使命,“始于信,达于行”,为着这一使命一往无前。这是他创办公司的初心,也是他的终生追求。


对俞德超和他的公司,我们相信。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俞德超博士,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从事生物制药创新研究逾20年,是发明3个“国家1类新药”并促成新药开发上市的科学家。目前,创办12年的信达生物制药已有10款药物上市,是中国拥有单克隆抗体产品上市数量最多的企业,真正实现了“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的使命。


俞博士曾先后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创新人物”、2017年度“中国医药经济年度人物”、2017年度“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年度人物”、2019年度独墅湖杯“最具影响力药物研发领军人物”和2021年度中国专利金奖等荣誉和奖项。





以终为始


作者|黄保才

青山如黛,绿水如蓝。冬日里,一个叫雷马坑的小山村,因俞德超的回来,散发出煦暖的春天气息。这儿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家。

采访就在他家的客厅,我坐的位置正对着窗外逶迤的山脉,脑海里浮现出他儿时放牛、砍柴的情形。

年近花甲,两鬓斑白,厚厚眼镜片掩不住炯炯目光,不紧不慢、乡音无改的谈吐,和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着谦谦君子之风。这是一个极富气场的人,与他接触,会被他的真诚、坚定和睿智所感染,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在国际高端生物制药行业,俞德超是一位知名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作为前者,他从事生物制药创新研究逾20年,已发明3个“国家1类新药”并促成新药开发上市;作为后者,他创办12年的信达生物制药集团,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现有近6000名员工,市值曾突破千亿港元,已有10款药物上市,是中国拥有单克隆抗体产品上市数量最多的企业,已给超200万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一个大山里走出的放牛娃的逆袭人生,是难以凭半天的采访、一个版面或几段视频详尽复述的。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到硕士生、博士、博士后,乃至科学家兼企业家,俞德超的所有高光时刻,都出现在他不同凡响的求学和创业历程中,更绽放于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不同阶段的每一个人生目标之际。

采访回来,我拜读了他赠阅的信达生物制药集团10周年庆自行编印的《光阴的故事》一书。200多页的内容一口气读完,深为俞德超和他的团队独辟蹊径,创业创新,普济众生的事迹所感动。我甚至觉得,要是提前读到这本书该多好,我可以将采访的问题设置得更“命中靶心”,难得的访谈会更深入些。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俞德超和他的信达也是。新闻追寻的是与众不同,俞德超光阴的故事,贯穿着“以终为始”的信条和法则,这是其他许多创业家难以企及的。这4个字出现在他为《光阴的故事》撰写的序言中,令人眼睛一亮,豁然开朗。在我看来,“以终为始,以行为知,守正创新,久久为功”,就是信达脱颖而出,“十年磨一剑”,做大做强的成功“密码”。

“以终为始”的“终”就是结果、目标;“始”就是开始、出发,当下正在做的事。“以终为始”意即以清楚明确的结果为目标,来决定现在要做的每一件事,也就是“结果导向”或“目标导向”。俞德超和他的团队,一开始就致力于信达国际化、高端化、平民化,企业制定战略、规划目标,十分清晰,“创办中国最好的抗体制药企业,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他们胼手胝足,为这个宏大而切实的目标而战,以致当年所有规划,研发新药、企业上市、让利进医保……每一步都如期实现,“且有超额完成”。

信达,取自《道德经》中“始于信,重于知,达于行”这句话,意即“一开始,我们要有信念,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知识,而实现目标就在于行动”,这分明就是俞德超和他的团队奋斗历程最贴切的写照。信念背后是一种使命,人生的使命、企业的使命。“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出生何处,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到科学进步带来的健康成果”,这是俞德超的人生信念。“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是信达公司上下共同的初心和使命。“信达的使命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商业化的任务是将使命真正落地,将药品送到最需要的患者手里。”俞德超和他的团队都是“行动派”,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知行合一开拓奋进,纵然万难不改其志,终于修得正果。信达不唯今天的骄人业绩,更有过程的冷暖甘苦,都令人由衷钦佩、肃然起敬。

采访中我问俞德超,科学家和企业家,你更喜欢哪一个角色?他答:科学家。这意味着做企业家,创业艰难百战多,每一步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个人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付出太多的牺牲,饶是面对今天的成功,回首来时路,仍不免唏嘘感叹。而做科学家相对纯粹,专注于自己研发领地即可。但俞德超为了使命必达,迎难而上,毅然决然高擎创业大旗,在科学家与企业家角色之间自如切换,这是一种兼济天下的大担当,也展示了他全新的人生高度。正如《光阴的故事》扉页所写:“你让我的奋斗,求道又求仁;你让我的善良,渡己又渡人;你让我的人生,见天地又见众生。”

事实上,身为优秀科学家的俞德超,兼具一流企业家的特质。他目光远大,意志坚定,行动果敢,胸襟博大,有基于人格魅力的高超管理能力,以及在美国药企当高管的历练经验,并熟稔资本市场。他有自知之明,因而能在行业新赛道上,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凝聚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办企兴业,整合要素资源,催生贡献人类的物质与精神价值,可谓功高德劭。

“天生我材必有用”。俞德超的成长道路,也自觉不自觉地秉持“以终为始”的法则。他从小志存高远,刻苦勤学,以清晰目标指引漫漫求学路:三度高考,得进大学,又不满于专业而考研读博,再留学美国,从经济林、植物生理到分子生物学,终成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堪称励志典范。


相关阅读


保才专访|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领军人、台州乡贤俞德超的情怀与使命





rb0320240111C.jpg


编辑:吴世渊

审核:诸葛晨晨

监制:于鹏

评论·12
潮友_RBQAH9
来自浙江台州2024年1月12日
从科学家到医药企业家
褚定棉
来自浙江台州2024年1月11日
有价值的人生
网友_297367
来自浙江台州2024年1月11日
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有梦想
网友_302673
来自浙江台州2024年1月11日
值得尊敬的企业家、科学家
网友_308082
来自浙江台州2024年1月11日
好人才,好科企
查看更多神评论
我说两句…
6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