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潮
台州市委市政府唯一官方新闻客户端
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是全球性治理难题。近年来,台州市一直致力于提升海洋生态综合治理能力,从破解“海洋塑料废弃物无人收、利用价值认定难、治理持续性弱”等难点堵点入手,在全国率先实施“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政府引领、市场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路子。
11月23日上午,台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工作情况。
台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谢焕表示,“蓝色循环”模式从无到有,在台州生根发芽并不断成长,与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海塑再生价值、实现经济互利共赢三大举措密不可分。
在海洋污染治理上,台州市政府建立起入海河口拦截、岸滩海湾保洁、船舶垃圾回收等体系;企业则设置“小蓝之家”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点,吸纳沿海群众组建收集队伍,建立起立体收集网络,成为目前全国单体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数量最大的项目。
在提升海洋塑料再生价值方面,“蓝色循环”搭建起了数字化闭环治理平台,实现海洋废弃物“收集—储存—处置—运输—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视化。目前,已经获得了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品牌商以高于传统再生塑料约165%的价格进行回收,打开了海洋塑料再利用的高端市场。
此外,“蓝色循环”还推动运营企业、产业链企业、认证机构等主体组建“蓝色联盟”,利用海洋塑料交易增值,开展物资补贴、产品直销、绿色信贷、社会保障等服务,将治理的困境变成了共富的红利。
“该模式改变了以往政府担当治理主体、财政提供资金的治理模式,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市场链接产业的治理格局。”台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谢焕表示,项目开展以来,台州共建成海洋塑料收集点“小蓝之家”11个,回收海洋塑料的沿海收集人员年收入人均增加1.3万元,渔民获得超亿元绿色低息金融贷款。真正实现了海洋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共同富裕融合发展。
近期,台州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台州市“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工作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探索谋划一系列具有台州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规范和制度体系,持续推动“蓝色循环”走深走实、出新出彩。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动以陆海联动为重点,健全‘监测-管控-处置’的闭环治理新模式。”谢焕说,我市将动态监测海岸带、重点湾区岸滩、海漂垃圾区等情况,统筹陆上管控、海上回收等源头管控,严防垃圾入海。并推进海上存量废弃物高效处置,将岸滩、渔港、船舶等废弃物纳入市政环卫清运体系,实施分级分类处置,最大化实现再利用。
我市将积极完善海洋塑料认证体系,对海洋塑料全生命周期进行认证、评估、交易和溯源。加快建设“蓝色循环”应用场景,集成海洋废弃物闭环治理、碳交易增值、价值体系再分配等核心场景,夯实数字治理底座。依托塑料产业链优势,加快打造“蓝色工厂”。引导生产企业反哺低收入收集群体,进一步打通“碧海银滩”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结合各县(市、区)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台州还将因地制宜探索建设椒江、路桥、温岭、临海、玉环、三门等6个区域特色海洋垃圾收集示范区:
椒江作为主城区,将探索建设数字化“无废岸滩”示范区,加快完善海洋塑料废弃物数字化平台,实现“一地创新、全市共享”;路桥塑料产业较为发达,定位为海洋塑料再生示范区,引导海洋塑料产业集聚发展;临海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将依托“小蓝之家”收集示范区,打造可游玩互动的网红打卡点……
“希望能够以点带面、全域推进,打造海洋废弃物治理工作‘标志地’矩阵,成为浙江‘重要窗口’的海洋治理展示板块。”谢焕说。
编辑:张笑川雨
审核:朱小兵
监制:林学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