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潮
台州市委市政府唯一官方新闻客户端
临海市河头镇素有“清雅河头、福源茶乡”的美誉,在河头的青山绿水间,有一个名为殿前的古村落,以“清风朴树、古韵殿前”闻名遐迩。
殿前村始建于宋仁宗嘉祐年间,因村内原有一大片荷塘,又称“荷花地村”。该村由新村与老村两大片组成,新村是沿街的新民房,地处始丰溪畔,住宅平坦,山清水秀。老村大多是老旧民居,居住着老人。村里大部分人姓朱,也有罗、梁、唐等姓氏人居住于此。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殿前村沉淀出丰厚的文化资源,并化为殿前三宝,分别是古树、古村和古文化。接下来,就跟着记者去一探究竟吧!
参天古树,四季常青
在殿前村的入口处,有一片远近闻名的古树群,占地约3500平方米,以樟树、柏树和朴树为主,树龄都在二三百年之间,被临海市政府列为古树名木。这些老树郁郁葱葱,散布于河道边上,给人以幽深宁静之感。
樟树盘曲多姿,朴树和柏树树枝粗壮,树叶茂盛,与远处的古建筑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关于古树群,有一个世代相传的故事,主人公叫梁伯周。梁伯周世代为医,医术高明,在方圆百里有较高的威望。为了抵御野兽,梁伯周动员村民在此开荒种树,可村民不但不配合,还肆意破坏。于是梁伯周和村民们定下约定,他免费给人看病,但村民每人都要种上三棵树苗。梁伯周还立下护林禁令:有牛羊在小树林吃草吃树的杀掉,人为破坏的要处罚。久而久之,就有了这么一大片古树林。
梁伯周一心为公,立约护林,以身作则,成为一段美谈。村民们为纪念梁伯周,在古树群为他立了一尊雕像,还创作了《伯周颂》,以表尊崇。
走出古树群,迎面是一方大石,上面刻了一个围棋盘,旁边是一行大字:“人生如棋,落子无悔。”寓意是在人生路上,每走一步都要慎重思量,这是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村庄建筑,古色古香
一路向古村深处走去,鹅卵石铺设的巷陌印记着往日的痕迹,遍布四周的青苔讲述了流逝的岁月,庭院幽幽的四合院记录了悠久的历史……漫步村中,古朴之意扑面而来。
在村落的中心位置,有一座两进式四合院,这是朱氏宗祠。
“朱氏历代先祖均以公义廉洁立身,以勤俭耕读传家,仅宋朝,临海朱氏中进士者达39人,官至卿大夫10多人,封侯3人。南宋理学家朱熹任浙东巡抚时,专门为临海朱氏宗谱作序,并自称裔孙。”河头镇常务副镇长范卫晓表示,朱氏宗祠是为祭奠朱氏先祖及历代朱氏先杰而修建的。
朱氏宗祠外墙为两层砖砌结构,瓦片房檐,东北角加高了三层瞭望塔。正门处有黑底金字牌匾,上书“朱氏宗祠”四个大字,门框及木质立柱皆贴有红色对联,柱顶梁下刻有精美雕饰,两层房檐皆出挑。
内部主要为木质结构,前后两进。第一进为门房,明间后檐有戏台,戏台四柱,上有匾书“旷观古今”。屋顶为歇山顶,上有雕刻,四角飞檐微微上翘。左右厢房为两层楼房,二层有廊道。正殿三开间,檐下挂有数个黑底金字匾,多为古代官名,叙述着朱氏家族历代官人。正殿供奉朱氏先贤,展示朱氏家训及族规。
“正殿中供奉的画像是第十一世老祖宗朱希述,他是宋哲宗元祐六年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身负监察百官的职责,正殿右边的‘钦赐殿中御侍御史’就是为他所立。”范卫晓告诉记者,正殿的右侧就是朱氏家训,在世代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众多优秀的族规、族训演变为惠泽后世的家风家训,成为维系家族团结,促进乡风文明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如今,朱氏宗祠不仅展陈有朱氏家训及族规,还蝶变为村里的文化礼堂,成为属于全村人的红色文化的引领地、家庭榜样力量的激发地、家风家训的传承地。
在宗祠一角,立有一座五层高钟楼,是上世纪中叶建造,外观颇为壮观。登上楼顶俯瞰古村,美景尽收眼底,各民居围绕着塔楼的古建筑呈环状散开。古街沿溪而建,民宅随地势而筑,屋舍俨然,错落有致,古韵悠长。
清廉文化,代代相传
“百廉墙”“博学广场”“清风讲堂”……殿前村处处可见廉文化印记。
殿前村民俗展馆是火烧遗址改造而成,用土坯夯筑,土坯墙上是粗犷原始的纹理,颇具特色。馆内是临海市清廉家庭工作展,展示了41户市级清廉家庭典范和传承清廉家风的老物件。
“从2019年开始,临海市就全面开展了清廉家庭建设,因此殿前村将清廉家庭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千村万户亮家风、新时代文明实践等相结合,定期组织清廉主题实践活动,着重推进清廉家庭和最美家庭的建设。”范卫晓说道。
记者发现,村落路两侧墙面上错落设置了文化墙,例如四季农耕景观,描绘着乡村日常;还有家风家训图,彰显着殿前村好家风好村风。此外,还有由100种不同字体书写的“廉”字汇聚而成的“百廉墙”,都是为了在潜移默化中培植广大家庭的廉洁意识。
殿前村的清廉文化并不是近期才产生的,而是代代相传的清正家风村风,源远流长。
“族谱中记录了对朱希述的一首挽诗:‘天开一点明灵眼,官置十分端正人。’就是夸他做官十分清正廉洁。不过朱氏先祖中像朱希述一样为官清廉的还有很多,例如第五世老祖宗名朱绦,官至工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干部,吴越太祖钱镠曾褒奖过他:‘尽职为臣子之分,奏功实忠勇之材,以清正而居百官之首。’宗祠外边挂了一块‘尚书’匾额,就是立给他的。”范卫晓说,这些匾额表达殿前村民信奉“学而优则仕”之风,世代传承至今。
祖辈们清正高洁的品格深深影响了殿前村的后代子孙,“公义立身、耕读传家”的家训,滋润着一方净土,惠泽家家户户,朱氏一脉也为近现代革命输送了不少杰出人才。
编辑:杨梦倩
审核:王琛琪
监制:姚华
总监制:陈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