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台州书院文存③丨历史上,朱熹到底有没有到过黄岩讲学
望潮客户端记者 吴世渊/文 孙金标/摄 章增宏/视频 徐三见/特邀撰稿
2023-04-26 18:59阅读



黄岩历史上,办过许多书院,从文化角度而言,樊川书院无疑是其中重要一所,因它与大儒朱熹有关。


相传,朱熹出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时,驻节黄岩行视水道并讲学。后人于其讲学处,建朱子祠以祀之,名曰樊川书院。


往后,樊川书院几度荒废,几度兴修,可以说,它见证了黄岩的教育史。


朱熹与黄岩学子


朱熹传道江南,而台州特盛。朱子一生中,与台州缘分匪浅,他两次主管台州崇道观,两次亲临台州。他的学生中,有不少是台州人。


明初三大家之一的宋濂,在给方孝孺之父方克勤撰写墓志铭时写到,朱熹在台州的传人有“潘子善氏、林叔恭氏、赵几道氏兄弟以及杜仲良氏,如此者不能遍举”。


这里所列举的人是,临海的潘时举,黄岩的林鼐、林鼒兄弟,赵师渊、赵师夏兄弟以及杜晔、杜知仁兄弟。


林鼐,字伯和,曾任定海县丞、福州侯官知县等职,颇有政声。朱熹曾写信给林鼐,谈论读书方法,文中以老兄称呼。淳熙九年(1182),时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的朱熹巡视台州时,也与林鼐讨论兴修水利之事。林鼒,字叔和,号草庐,是林鼐的弟弟。朱熹的《晦庵集》中,有《答林叔和》三书,其中谈到如何应对当时学派林立的现象,还谈了谈如何看待孟子和程颐观点不同的问题。


杜晔,字良仲,号南湖先生。杜知仁,字仁仲,号方山隐士。二杜起初跟随石墪(字子重,号克斋,临海人)学习,又经石墪介绍,与朱熹相识。杜晔师事朱熹十余年,深得老师真传。后来,兄弟俩创立“南湖学派”,门下弟子众多。如宋理宗朝的宰相杜范,是二杜的孙辈,年少时跟随两位从祖游历,因而见多识广。


赵师渊、赵师夏兄弟,是朱熹忠实的追随者。赵师渊随朱熹修编了《资治通鉴纲目》。赵师夏则是朱熹的孙女婿,南宋教育家黄榦在《答刘正之见招四绝·其四》中写到,“紫阳(即朱熹)不作远庵(即赵师夏)死,一醉同君话昔年”,可见二人之亲近。


此外,在《晦庵集》中,与朱熹有书信往来的还有应恕、杜贯道、池从周、赵师雍、赵师蒧等,他们也都是黄岩人。


由此可见,朱熹在黄岩门生众多,其学问也在当地影响深远。


几度兴废


淳熙九年(1182),52岁的朱熹作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巡视台州。期间,他兴修黄岩水利,顺道拜谒了二徐先生(徐中行、徐庭筠父子)墓。


传说这期间,朱熹还来到黄岩,在永宁江北一带,与学生们见面,并开坛讲学。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讲学过的地方,建起了樊川书院。


黄岩江北一带山脉,传说樊川书院的旧址就在这里


目前已知关于黄岩樊川书院最早的记载,是明代谢铎《赤城新志》:“樊川书院,在黄岩县杜家村。晦庵先生与南湖、方山二杜公讲学之地,旁有擘翠亭,亦先生所建。”


樊川之名,确与黄岩杜氏家族有关。樊川,原指西安城南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的一片平川,是当地贵族的居住地,杜甫和杜牧都曾在此居住。赵师夏《方山隐士杜君圹志》(即杜知仁墓志)写到:“父椿,当仕不仕,名燕游之地为樊川。”说的是杜知仁的父亲杜椿,能做官却不去做,将其游玩的地方命名为樊川。因而,樊川书院的命名,有可能是为了纪念杜氏先祖。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黄岩县令汪汝达将朱熹祠建在县南五里处,名“紫阳祠”。过了一百多年,康熙年间的黄岩县令刘宽,将紫阳祠改建成樊川书院。


书院的功能有三种,一为祭祀,二为藏书,三为讲学。康熙年间的樊川书院,仅做祭祀用,大抵并未有讲学的功能。


乾隆十八年(1753),黄岩县令金鳌将县城东北柏树巷(今黄岩滨江小学附近)的万福堂僧寺,改为了“樊川书院”,并在门口放置一块石头,上书“朱文公讲学处”。书院有三间门,从门进入,过一座小池上的桥,可看到有五间内厅、七间讲堂、六间厢房、六间耳房,东西边还各设有刘公祠和金公祠。此时的樊川书院,才变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两年后,县令刘世宁在书院后的空地上,扩建了五间阁,祭文昌武曲,又给书院拨了一些田亩。这些田地的收成,作为书院的膏火钱,给学生学习、考课的一些补助。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县令王憕领着地方上的绅士们给书院资助,用来增强师资,改善伙食。有诗人写《樊川阁诗》赞曰:“把卷长思睡,凭高乍眼醒。树摇溪涨绿,山镇雨烟青。修竹水家坞,繁花几处亭。岩城遮不断,春色满间坰。”


乾隆五十四年(1789),县令路邵将樊川书院改成使节行馆,在双桂巷另建萃华书院(即黄岩中学的前身)。咸丰年间,训导沈廷飏在县南重建了朱子祠,仍叫樊川书院。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军攻占黄岩,樊川书院遭焚毁。同治年间,台州知府刘璈与陈宝善、孙憙等人重修了书院。


刘璈,字凤翔,号兰洲,湖南临湘人,是晚清台州教育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在台州主政8年,极力重振台州文教,重建、扩建或整改充实了32所书院、89所义塾,为城乡子弟提供良好的读书之所。他离任以后,台州中进士17人,占清代总数近半,黄岩则有9人中进士,为各县之最。民国《台州府志》称此时“台之文教乃大振”。


光绪二十九年(1903),邑绅张士达等人将樊川书院改为樊川高等小学堂,民国初改称樊川小学。


几度修建,几度荒废,一座樊川书院,见证了黄岩的教育史。


从书院到集团


民国二十四年(1935),樊川小学改名为鼓屿镇教养卫合一实验小学。民国二十九年(1940)夏,改名为鼓屿镇中心学校。民国三十四年(1945)2月,学校又一次更名为鼓屿镇第一中心学校,6月改称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几经更名,先后称黄岩县立樊川小学、黄岩师范附属小学、黄岩县第九小学、樊川学校等。1978年,学校更名为澄江区中心学校;1981年,被定为县重点学校;1982年,学校调整,初中班并入澄江中学;1990年,再次更名为樊川小学。


这所学校培养出不少杰出人才,如民国浙江法政学校校长许企谦、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副总工程师许达明、参加袁氏杂交水稻研究的农科院院士徐贤忠,以及贝因美集团创始人兼总裁谢宏等。


2019年,黄岩区樊川书院教育集团成立,合并樊川小学和实验小学西城校区,实行一体化管理,下设樊川校区和委羽山校区,共有37个班,现有在校生1658人,教职工105人。


学校以“扬书院精魂,做有根教育”为办学理念,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教育手段融为一体,积极建设一所有人性、有温度、有美感、有故事的新样态书院。同时,学校紧握书院文化内涵之脉络,推进贴地而行的扎实教育,让学生播下人生中第一把“仁爱、求真、明辨、笃行”的种子。


近几年,学校先后获得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银牌)、浙江省绿色学校、全省中小学阅读共同体、台州市示范性图书馆、台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台州市中小学数字家长学校等一系列荣誉。


参考文献:《赤城新志》《万历黄岩县志》《光绪黄岩县志》《黄岩县教育志》,《朱熹与台州新考》/吴万红




樊川书院迷踪


黄岩樊川书院,最早建于朱熹讲学处。但朱熹讲学处在哪,樊川书院的始建地点又在何处,史料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在杜家村,有的说在灵岩山,也有的说在六潭山,令人摸不着头脑。


朱熹一生中两次到过台州。第一次,是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那年他21岁,考中了铨试(宋代官员选拔考试的改革,重法律与实操),来到台州黄岩灵石山拜访谢伋。


谢伋,官至太常少卿,自号“药寮居士”,是一位精通药理的儒学家,与朱熹的父亲朱松关系甚好。此行,朱熹写下《题谢少卿药园》二首,后来编入他的诗集《牧斋净稿》之首。


第二次,即淳熙九年(1182),朱熹巡历台州28天,主要精力都放在弹劾台州知州唐仲友上面。或许在这段时间里,他来到黄岩,与当地学子们见了面。


宋代文人笔记发达。假如学生们聆听了夫子的话语,自然会将此次讲学的内容、老师的音容笑貌,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不过,目前已知的宋代文献中,如杜范的《清献集》、车若水的《南湖先生文集序》、程公许的《杜清献祠堂记》等,都没提到过朱熹在黄岩讲学一事。晚至元末明初的《新创文献书院记》《重修杜清献祠堂记》等,也均未提及。


黄岩文化史上如此重大、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居然在同时代和稍晚时代的文献里难觅踪迹,这不科学。至于在朱子讲学处建起的樊川书院,也就更无从说起了。


如前文所述,目前已知关于樊川书院最早的记载,是在谢铎《赤城新志》的“学校”类目中:樊川书院,在黄岩县杜家村。晦庵先生与南湖、方山二杜公讲学之地,旁有擘翠亭,亦先生所建。


《赤城新志》成书的时间,为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距离朱熹等人生活的年代,已过去两百多年。不知道谢铎写此条,是他手头有未传世至今的材料,还是仅仅依凭传说。


此后成书于万历七年(1579)的《万历黄岩县志》,在“樊川书院”一条,引用了《赤城新志》的讲法:“在江北去县五里,宋文公朱子与南湖、方山二杜公讲学之地,旁有擘翠亭亦朱文公所建。”


但事实上,根据《嘉定赤城志》记载,擘翠亭,位于黄岩县北十里的灵岩山,为宋庆元四年(1198)黄岩县令常濬孙所建,而并非《赤城新志》所说的朱熹。晚清学者王棻在点校《赤城新志》时,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在按语中写到:“既云旁有擘翠亭,则书院当在灵岩洞,不在杜家村矣。”


在清代的《光绪黄岩县志》中,樊川书院则被定位到了江北六潭山下。根据该县志的描述,黄岩县北一带青山,从西向东,分别是黄土山、翠屏山、灵岩山、紫霄山、六潭山、净土山、杜崎山。六潭山下和灵岩山,显然有一定距离。


一处旧址,居然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传说中”的樊川书院究竟在哪?


灵岩山小瀑布


今天不少黄岩的历史研究者们,认同王棻的说法,认为樊川书院在灵岩山。不久前,在黄岩区政协文史专员周建灿带领下,我们登上灵岩山,在一小瀑布旁,见到一处用大石块垒成的地基。地基高低不平,上面密布着藤蔓,可见年代久远,当地的村民称之为“书院基”。相传,这就是樊川书院的旧址。


灵岩山上,有一处大石块垒成的地基,当地人称之为“书院基”


“如果要证明‘传说’,需要考古工作者对这处遗址进行发掘。”周建灿说。


总之,以现存的权威文献看,我们无法确定朱熹是否亲临黄岩讲学,只能推测这是一种传说。到了明清时期,人们普遍相信了这一传说。而朱熹对黄岩文教事业的发展,及对后世学术的影响,却是不言而喻的,对黄岩教育史而言,这才是最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赤城新志》《万历黄岩县志》《光绪黄岩县志》《黄岩县教育志》,《朱熹与台州新考》/吴万红




见微知著


临海市博物馆原馆长、文史专家 徐三见

徐三见/文


樊川书院的历史沿革,由于文献记载的紊乱,有不少问题至今仍混沌不清。


樊川书院最初是否为纪念朱子讲学而建,它的初建地址在哪里,则是长期争议的焦点。


《台州府志》是这样记述的:“在县南五里朱文公祠后。案旧志云,旧在江北六潭山下,宋杜清献公所居杜曲地也。先是朱文公与方山二杜公讲学于此,爱其山水秀淑,称为小樊川,后人即其地建祠以祀朱子,名曰樊川书院。”所谓“方山二杜公”,即“南湖学派”的创始人杜晔与其弟知仁。杜晔先从学于临海石墪,石墪又推荐于朱熹,“于是师事紫阳者十余年”。其弟知仁后来也从学于朱子,据朱熹给杜晔的手书中所述:“中间仅得识良仲(即杜晔),而仁仲(即知仁)尚复差池,至今为恨。”可知知仁随朱子要比乃兄迟些。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二杜都是朱子的学生。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看,朱子与二杜讲学的地方并不一定就在“樊川”,当然,我们也没必要急于将“樊川”坐实为朱子与二杜的讲学之地。至于樊川的地名,前文考述已详,实乃肇端于二杜之父杜椿。正是由于杜椿“名其燕游之地曰樊川”,于是杜椿也就有了“樊翁”的雅号。由此,我们大体可以梳理出樊川书院的脉络:先是杜氏兄弟从学于朱熹,继而二杜或其子辈在樊川建朱子祠以祀朱子,后来又在朱子祠的基础上营建了樊川书院。书院命名樊川,虽是因地而名,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对先辈杜椿的纪念之意。


至于樊川书院的初址,我们顺着文献的记述寻找:樊川应该是杜椿、杜晔与杜知仁的居住地,也可能是杜氏后来的族居之地。而杜晔从孙杜范所居之地为杜曲,杜曲又称“小樊川”,因其地为杜姓所聚居,人们又称之为杜家村。地在城北五里,故而有些史料就将樊川书院的初址,落实到城北之杜家村。其实这种说法很难成立。众所周知,绍兴东湖旧名镜湖,又因避讳的关系称为鉴湖,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诏赐镜(鉴)湖一曲”的典故则是士林的一大佳话。南宋时官至资政殿大学士的贺允中每以贺知章自况,晚年寓居临海东湖,因此他就把临海的东湖称之为“小鉴湖”。“樊川”“小樊川”与“鉴湖”“小鉴湖”的性质一样,彼此不能混为一谈,后者分明是前者的演生名称。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排除杜家村一说。


当然,我们目前还无法对樊川书院的初址作出确切的结论,这里只是把各种想法都提供出来,以求进一步考证,这也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如果我们能找到黄岩杜氏宗谱,慢慢品读,或许从中可以找到一些更深入的线索。还有,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做些实地考察乃至考古发掘工作,找到正确答案的希望应该还是很大的。


杜氏兄弟开创的“南湖学派”,是台州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派。故而,我们追溯樊川书院的历史,寻找樊川书院的遗迹,也是我们对“南湖学派”的一种纪念。



往期链接


台州书院巡礼丨做人讲气节,做事讲作为

上蔡书院:台州第一家官办书院

桐江书院八百年



编辑:单露娟

审核:陈洪晨

 监制:于   鹏




评论·10
网友_350
来自浙江台州2023年4月27日
寻秘
网友_365
来自浙江台州2023年4月27日
来过
乐天
2023年4月27日
朱熹传道江南,而台州特盛
农夫
来自浙江台州2023年4月27日
应当没有
七色
来自浙江杭州2023年4月27日
樊川书院
查看更多神评论
我说两句…
1696